11月14日,中山市诗歌学会在市文联举办“2020年香山诗歌大讲堂”,著名女诗人郑小琼、青年学者杨汤琛教授受邀分别以《城市诗歌的创作维度》《中国当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为主讲主题,讲授了写好城市诗歌,以及现代诗如何从古代诗吸取营养的技巧。
据了解,著名女诗人郑小琼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诗歌委员会主任、《作品》杂志社副社长、一级作家,已出版诗集《女工记》《玫瑰庄园》《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二部。杨汤琛则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秦牧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迷途的风景:微观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艺研究》《从时间的方向看—论第三代诗歌的时间诗学》《漂泊的诗神,或浮起的橡实:当代海外诗歌的漂流诗学》《冯至诗歌研究综述》《历史与当代文学史教学》等。
期间,郑小琼从城市与诗歌、城市诗意的寻找等几个方面讲授了城市诗歌的写作意义和技巧。她说:“现代派诗歌与城市相依相生,它建立在工业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现代派诗歌很多文本具有强烈的倾向于城市的经验。在未来主义诗人的作品中,读到了有着工业时代的力学,他们歌唱机械的力以及机械本身的美,我们在诗歌中感受着工业齿轮带给诗歌的韵律。诗歌,不再成为对抗城市感伤的容器,表达被压抑的工具;将真实的生活与内心的镜像呈现出来,从描绘外在客观的真实生活景象入手去抵达内心镜像中的另一种事物,诗歌在二者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郑小琼以其代表作《黄麻岭》《生活》等文本为例,说明了“在诗歌中尽量探索一些词的边际,在寻找词的边际过程中的细节会让我们观察到来自词的本身的光芒,努力使诗歌中不断呈现出客观性、准确性和揭示性,而词本身具有它固定的意义”。
杨汤琛则从传统与新诗的文化主体性要求、新诗的现代性崇拜、对现代性陷阱的警惕、传统进入新诗的必然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当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她说:“新时代之‘新’,不仅是时间进化链条上的动态指,也是连接历史并作用于未来的构形方式,动态的革新发展内部亦包含了自我省思,它表征了时代在持续自我进化的同时又在冷静地自我净化。”在杨汤琛看来,承续传统不仅是对其过去性的领悟,更要理解传统的现存性,从当下的虚空处创造性地汲取传统的强劲动力 。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刘洪希
◆图/中山市诗歌学会提供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