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政协的履职舞台上,有这样一群委员,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发光发热的同时,始终心系民生福祉,为城市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委员杨菁和谭小龙,了解、记录他们立足本职、履职为民的生动故事。
市政协委员杨菁:
科技赋能,书写鱼塘致富经
在三角镇的连片鱼塘边,时常能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的忙碌身影,他就是市政协委员、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杨菁。26年来,杨菁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鱼塘上”的承诺,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面对面指导养殖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百千万工程”产业振兴。

他主导攻关的5项生鱼养殖关键技术,不仅助力三角镇斩获“中国生鱼之乡”的金字招牌,更推动当地生鱼产业形成了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流通和加工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7亿元,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因其突出贡献,杨菁入选“中山市英才计划”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
作为政协委员,杨菁的履职道路同样脚步坚实。2022年,他提交的《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提案获重点办理。此后三年间,他又持续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短板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累计提交9件提案,切实推动解决行业痛点。
在杨菁看来,中山作为农业大市,水产养殖面积约30万亩,粮食面积约4.5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1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4万亩,再加上畜禽养殖,农产品品种丰富,总量较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为此,杨菁建议,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名录,变被动监管为主动防控;推行司法前置机制,组建农产品联合监管工作小组,形成长效管理;镇街实行“双随机”内检制度,提升生产主体质量安全意识;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通过奖惩结合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不断科技创新,又要真心为群众服务。”杨菁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用科技的力量为中山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我市优势水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谭小龙:
9年履职,心系民生大小事
在办公室里,市政协委员谭小龙的电脑桌面分类存放着19份提案原稿。这是他担任市政协委员9年来,经过实地走访、专题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的履职成果,内容涵盖水源保护、卫生健康、教育、用地规划、交通路网、水产养殖以及政府工程监管等民生各领域。

此外,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市镇一线的“治水人”,谭小龙始终将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履职重点。他多次在市政协常委会、专题民主监督会上就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他还积极参与调研课题,参与完成多份关于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治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所以,我在撰写提案时不仅聚焦工程监管和技术改进,还要关注如何通过制度优化推动长效治理。”据谭小龙介绍,此前,他提出的关于加强暗涵治理和工程管养的建议,就被纳入全市治水攻坚行动,有效促进了河涌水质的改善。
今年,谭小龙又将目光投向民生“关键小事”。《关于进一步减少中山市中小学生书包负重的建议》源于他日常观察和数据采集。他表示,中山市中小学生书包平均占学生平均体重比例不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建议从学校、家庭以及政府和社会等层面推动给书包减负。
《关于探索解禁共享电动车投放,解决地铁时代最后一公里的建议》则基于他对市民出行便利的关切。他表示,随着公共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最后一公里”接驳需求与现行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他在其他城市出差时发现,在地铁站3公里辐射范围内,利用共享电动车解决短途高峰的城市,其秩序效率比其他城市要高不少。因此他建议,通过科学规划、智慧监管与多方协同,既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又可避免“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境,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当政协委员,既要吃透政策,又要了解民情。每个提案都要实打实跑出来,而不是‘闭门造车’。”谭小龙表示,今后他将继续往基层跑、听民意、解民忧,确保提出的建议既符合城市发展大局,又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政协委员该有的担当。”谭小龙说。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