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钢管、雕塑、工业展览馆……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一座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工创园即将建成对外开放。8月14日,123工创园商业管理(中山)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长春透露,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打磨,工创园内的缝纫机展览馆、户外工业产品展示厅等已基本成形,计划今年国庆假期前正式亮相。
在工创园内,缝纫机展览馆是一大亮点。胡长春将多年来收藏的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缝纫机整合在一起,陈列在用红色、黑色工业钢管修建的展览架上,让参观者可在这里读到一本缝纫机的厚重“史书”。
缝纫机展览馆。
胡长春说,他爷爷是一个裁缝,所以他对缝纫机的接触比较早。后来从事户外用品生产后,他接触到了大量的缝纫机,也萌发了要把这些缝纫机收集起来去进行展览的念头。
作为“工业迷”的他,多年来已收藏了缝纫机、电话、计算机、自行车等各类工业品。现在缝纫机展览馆展出的展品,还只是“冰山一角”。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各类大大小小的缝纫机工业品已超千件。
“如今,缝纫机虽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缝纫机成为轻工业产品代表,记录了人们为美好生活拼搏努力的高尚情怀。”胡长春说,通过缝纫机展览馆,可以让大家了解缝纫机发展历程和产业文化。
部分缝纫机展品。
从户外用品老总到123工创园“扛旗人”,对胡长春来说,形式在变,初心如一。
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工业博物馆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在工创园内,胡长春还计划引入工创产品制作、直播带货、工业产品VR体验馆等内容,通过产游结合,打造“中国智造+产业生态园”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站在初具雏形的工创园里,胡长春畅想到:未来,可以在大门口的透明咖啡厅从容坐下,远眺华佗山,近观火炬开发区,先啜一口醇厚的咖啡,接着开始快乐的工业文化之旅。先到工创园内工厂区参观箱包制作流程;接着在停憩了老渔船的码头打打卡,拍拍照;拐弯就可以来到缝纫机晶莹剔透的展示走廊,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去感受世界缝纫机工业史筚路蓝缕的历程……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谭华健
◆二审:曾淑花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