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九银十,正是展会盛季。
会展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作为制造业强市,中山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专业镇经济的蓬勃发展,涌现出“灯博会”“游博会”“电展会”“装洽会”等一批会展品牌,为产业与城市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山会展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会展业如何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发展等同频共振实现新的突破?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对外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储祥银,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刘松萍等专家探讨。

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刘松萍:
以“会展+”营造消费新业态
●《理论周刊》: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一直被视为是“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会展业如何抓住消费升级之机,以“会展+”营造消费新业态?
◎刘松萍:在会展功能里面,除了展城融合、展产融合、展贸融合以外,展销融合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我们现在提的消费促进年、振兴消费,同时也强调文商旅的融合。
会展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会展对消费的带动。会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中。会展期间对吃、住、行、游、娱、购有一个很好的拉动作用。比如,大型的展会可能有几万人流量,对消费带动作用很大,如我们通常讲的1:9和广交会1:13.6的带动效应。今年8月初在中山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山啤酒美食嘉年华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活动历时12天,接待观众超18万人次,现场产生消费超千万元,并带动周边其他消费增长。
二是消费类展会的蓬勃发展。消费展会可以分两大类,一个是传统的消费,也就是平常讲的购物节,各式各样消费类的群众活动。另一个是现在强调的新型消费培育,包括健康消费、体育消费、数字消费、时尚消费,等等。像时尚消费领域的宠物展、动漫展等,可以通过这类消费活动带动消费的同时,促进文商旅联动,丰富人们的美好生活。
未来,中山在新型消费会展方面是可以发力的。中山一些特色支柱产业,可以利用会展平台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现在各地有这种共识,就是以会展平台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市场开拓,助力产业招商引资,探索首发经济,等等。比如深圳的“20+8”产业,一产业一集群,一展览一会议的做法;广州通过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推动产业链发展。另外,有些地方除了产业发展基金外,还设立产业会展基金,拨出一定的资金,以会展的方式带动产业发展。这个措施在很多城市的会展政策里面都列出来了。中山是全国较早提出和践行“一镇一产一展”产业发展模式的城市,当时中山有很多镇街利用产业办起相应的展会,比如古镇的灯饰博览会、沙溪镇的休闲服装博览会、小榄镇的五金锁具展、中山淋浴房展、黄圃腊味展、美居展、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等等。
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山会展?我觉得未来中山会展业的发展,要把会展对产业促进的功能发挥出来,要挑选出目前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产业,像古镇灯饰、火炬高新区健康医药、南头东凤等镇的家电等优势产业进行整合资源,吸引外援共同把这些优势产业做大做优。中山发展会展业,一是要梳理优势产业集群,并与国内外相关的展会和展会机构形成战略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二是未来产业也可以通过会展的方式来引导带动,比如首发经济。三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中山与广州南沙、深圳宝安距离非常近,在会展方面可以加强互动。深圳打造产业会展,中山可以与深圳形成一个联动,尤其是在具有互补性的产业领域,可以考虑深圳办展,中山办产业会议。产业会议将是中山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对中山来讲,在政策方面应该给予倾斜。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小会展场馆专委会副主任、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副会长、
中山市会展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方平:
专业化办展才有生命力
●《理论周刊》:会展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了品牌宣传、商家交流、市场销售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传统展会如何探索会展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会展专业化运营上可进行哪些突破?
◎方平:在会展专业化运营方面,中山这几年做了一些尝试,如中山博览中心组建了本土的专业会展运营团队,市级层面鼓励打造大型的专业会展企业等。但在会展行业的硬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会展场馆的面积严重不足,制约大型会展项目落地,连锁反应就出现在会展企业的专业度不高、人才不足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市级层面对中山会展业给予重新定位,配套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
中山的会展基础条件不错,在会展业方面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多个展会模式还被同行学习和模仿。比如,中山机械工业巡展,从中山起步,现已经走向了全国。机械工业巡展自首届在中山成功举办以来,每年穿梭于中山、江门、珠海、惠州、南昌、福州等城市,成为推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展会走专业化之路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
一是精准定位,量身定制展览内容。比如,在中山小榄举办的小榄轻工机械展,主办方聚焦于五金制造、脚轮、智能家居、锁具、电子电器等本地支柱产业,重点邀请行业知名高档数控机床、冲压自动化、机器人、激光装备、工业互联网企业参展,帮助小榄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江门、珠海举办的机械展则重点聚焦工厂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难点。
二是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转化。机械工业巡展,每年服务近1000家参展企业,展示包括高档数控机床、高精密加工中心、高速冲床、智能包装设备、工业机器人、激光装备等前沿技术和设备。展会现场不仅有产品的静态展示,更有动态演示和模拟无人工厂,并通过“线下展览+线上直播逛展”双线观展模式,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专业观众参与观展及技术交流。展会期间还会举办相关的专业论坛和技术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院士、技术工程师等,分享行业的前沿资讯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案例等,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转化。
三是切实解决制造业发展难题。如缓解企业用工压力:通过推广先进装备及机器人,帮助企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成本。如提供技改方案:针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展会特别组织金融机构推出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定制化产品,解决企业技术改造资金需求。如促进供需对接:在2024珠海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大会上,集中发布了超50亿元采购需求,匹配大湾区超300家供应商进行现场对接。同时,机械工业巡展还打造了近6000人的线上供需对接群,群内每天采购对接信息,有效帮助客户进行供需对接。
四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中山展览场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是全国很多会展场馆学习的典范。比如,2014年以来,亚联展览成功运营管理了中山博览中心、福建成功国际会展中心、佛山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多个会展场馆,为地方会展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中山会展企业输出管理做出了样板。
五是中山首先应跳出“地级市”的思维局限,站在大湾区整体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会展业发展方向。建议将中山明确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会展产业服务中心”与“珠西会展门户枢纽”,避开与广州、深圳、香港在大型综合类展会上的直接竞争,转而聚焦自身产业及区域优势,成为大湾区会展网络中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功能节点,同时中山应精准承接来自广州、深圳、珠海及港澳地区的会展外溢资源。通过构建完善的会展产业生态链,吸引高端会展人才、优质服务商与配套企业集聚,逐步形成新型且完整的会展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入大湾区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最终实现从“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级会展城市”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会展名城”的跨越式蝶变。
中山古镇灯都博览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林杰波 :
重塑展、产、城三者的融合生态
●《理论周刊》:今年3月举办的第32届古镇灯博会专题发布会上介绍,古镇灯博会将探索“一年三展”形式,在原有春秋两届的基础上,增加夏季展,将构建“春季订货、夏季补链、秋季出海”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为照明企业提供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到全球化布局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作为中山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品牌,“灯博会”在自身转型升级中作了哪些努力?如何实现展、产、城的深度融合?
◎林杰波:站在深中通道的桥头,古镇灯博会正把“光源”变成“纽带”——一端连着中山的制造根基,一端连着湾区的全球网络。灯亮之处,产业、城市与人的崭新故事,正随深中通道的车流一同加速书写。古镇灯博会不仅推动了产业的跃迁,更重塑了展、产、城三者的融合生态。
中山古镇灯博会在专业化办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把展会办到产业链的“痛点”上。传统会展往往止步于“展示”,灯博会始终以“前展后厂”为手段,紧扣“产业源头”的特色,让展会从“看热闹”升级为“解难题”。2016年秋季灯博会首次增设“生产设备与原辅材料”主题展。经过9年持续迭代,2025年形成“春季订单采购、夏季垂直深耕、秋季全球拓展”的全年展贸生态链,实现了市场拓展的全周期覆盖。2025年5月首届夏季展以“文旅光影、户外与工程照明”为主题,汇集近300家参展商、57%的新观众,将古镇光源嫁接到夜游经济、智慧城市的新场景。展商问卷显示,75%的企业表达“二次参展”意向,印证展会切中产业链的“增量痛点”,而非“存量痒点”。
二是空间拓展与重构,打造流量入口。展会立足“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覆盖周边三市十一镇街,依托年销售超千亿元的照明灯饰产业集群。2013年10月,第12届灯博会整体移师灯都古镇会议展览中心,并联动镇内灯具卖场,首创“主会场+分会场”的“展店联动”模式,将展览规模从2013年“1+3”的25万平方米扩展至2025年“1+8”的超15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由1000家增至超3500家,实现空间与品牌的同步扩容。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展会期间,在广州、珠海机场和中山港客运码头开通“点对点”接驳班车;镇内循环专线串联八大灯具卖场,实现全球买家“落地即达”。主会场内,微信互动区、买家休息室、餐饮区及免费穿梭车将“行、观、歇、食”四维体验升级为城市名片。2023年12月,古镇灯博会以路演形式登陆20万平方米的博华深圳联展,覆盖餐饮、酒店、家具、健康及生活方式主题;2024年主分会场合计超45万人次共赴盛会,会展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亦反向升级为会展的“超级展场”。2024年12月,正式推出深圳特展,携1000多平方米“精品展团”精准切入大湾区核心买家心智,实现产地品牌外溢。在专业展基础上,借综合展平台完成跨界外溢,助力企业拓展并深度赋能业务增长。通过“轻资产输出”在异地复制品牌节点,形成“产地+销地”双轮驱动。
三是把跨境电商放在产业链“辅助驾驶”位置。当“出海”成为制造业的必答题,灯博会自 2024年起给出的答案是“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下展场继续充当“发动机”,跨境电商则被明确定位为“辅助驾驶”。不抢方向盘,却让整条产业链的车速更快、路线更准、能耗更低。古镇镇作为“中国灯饰之都”,产业基础雄厚、上下游配套完备,具备“跨境电商+产业带”的天然优势。2024年秋季展首次在主会场落地跨境电商资源对接大会,平台、卖家、物流、支付、海外仓、合规服务商一站式到场;现场更设咨询配对区,TikTok Shop、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头部平台多次驻场。通过“以会带展、以展促贸”,打造集产品展示、商贸洽谈、行业交流于一体的高效平台,助力企业触达全球资源、布局新兴赛道、抢抓市场机遇。
“先生产再出海”的惯性被改写为“先洞察再研发”,跨境电商正式成为古镇照明灯饰产业链的“加速器”和“导航仪”,而非简单的清库存通道。
四是通过场景体验培育增量创新。会展业常被质疑“年年办展,展商和观众始终是同一批人”。2025年5月,古镇灯博会首次推出夏季展——“中山古镇文旅光影、户外与工程照明”,选择以“咖啡空间”“非遗”等生活化元素开场。这一看似“跨界”的举动,背后隐含展览人的核心命题:新展如何摆脱“吃老本”,又该怎样用短期场景孵化长期增量?展会向市场释放出“这里有一条新入口”的强烈信号,并以“产业+生活”跨界融合为特色,同期举办中山夏季咖啡嘉年华。主办方借助母公司上海博华资源,携手Hotelex引入“2025 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中国区选拔赛”、all star 表演秀及举办非遗手作活动,共同打造出“日咖夜影”的户外生活美学场景,将“工业光”转译为“生活光”,让观众在3万平方米的沉浸式光影中完成从“买家”到“游客”的身份切换。“一年三展”并非简单叠加档期,而是先用“限时引子”降低认知门槛,再以“长期主线”沉淀产业价值。古镇灯博会用一杯限时咖啡把夏季展首次带入公众视野;当咖啡香散去,留下的将是“文旅+照明”产业的持续成长。
五是从“线上线下的加法”走向“数智融合的乘法”。数字化转型已是展览业无可争议的生存方式。古镇灯博会早在2016年9月上线B2B平台“灯饰在线”,定位为“永不落幕的灯饰盛典”,并以“展网融合”持续迭代。历经八年,已形成“云展+电商+内容+数据”四维一体模式,覆盖PC端、移动端及小程序。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对外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储祥银:
会展供应链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理论周刊》:中山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地级市)”称号,体现了中山市会展业的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会展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区位优势明显,如何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后与深圳、香港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会展交流?
◎储祥银:会展是减少社会再生产耽搁与停顿,保障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行的聚集性商贸活动,是当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顺应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策划组织,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搭建的市场,是汇聚两种资源,连通两个市场,连接生产消费、供给需求的桥梁,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平台,是促进国际、国内循环融会贯通的润滑剂。
会展在产业、城市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好,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会展领域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相信会有很好的收益。中山可以扩大深中会展资源合作。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世界最大的会展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深中通道的起点处,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明显改变中山会展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新的外部资源优势,为中山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选择机会。特别是“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立,为中山与深圳会展业的对接提供新的有利外部条件和政策基础。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如何打造一个新的会展平台,利用区位、交通、成本和政策等优势吸引深圳等东岸城市会展资源西进、承接来自珠江口东岸国际会展中心的项目外溢是中山会展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课题,各方可以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如深圳知名的高交会、文博会在中山设立分会场,或者展在深圳,会在中山等多种合作模式进行尝试。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