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观察⑩ | “实验区”建设让中山再次点燃熊熊“火炬”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8-02

8月2日,中山市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大会,这是中山部署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具体举措。

今年7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中山建设“实验区”。这是省委着眼全省改革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中山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1990年中山创办火炬开发区,点燃了中山创新发展的“火炬”,那么2022年,“实验区”建设则点燃了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熊熊“火炬”,开启一体化融合新篇章。

坐拥“黄金内湾”,中山再出发!

新方向新突破

“火炬熊熊燃烧,代表前进的方向。火炬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月27日,市委书记郭文海到火炬开发区,对做好当下经济稳增长等工作进行调研时说道。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高新区的初心使命。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中仅有的四把“火炬”,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始终围绕“高”“新”主题,加快产业发展。

梳理火炬开发区32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是围绕科技、产业不断升级发展;二是应发展所需,不断寻求发展空间。这两主线也是中山产、城升级的主线。

建区之初,“孔雀东南飞”,一批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教授从全国各地“飞”来火炬开发区创新创业,国家“863计划”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选择在火炬开发区转化……二十世纪初,火炬开发区加快以“国家级产业基地带动产业集聚式发展”,全国首个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成为火炬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吸引了一批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进驻,带来产业集聚。

2012年以来的十年,火炬开发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吸引了一批海归博士在火炬开发区创业,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入驻,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双链”深度融合。

▲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展厅。

产城发展加速,空间尤为迫切。2000年初,火炬开发区以产业转移园、一区多园等不同形式,开始向内向外找空间。2006年中山全面启动东部开发,吹响了“向海而兴”的号角。

2022年以来,作为中山东承发展“桥头堡”的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在“工改拓空间”方面更是体现了一个“快”字。今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超额完成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截至目前,火炬开发区(民众街道)5个“工改”片区已推动十批20个改造项目落地实施,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预计新增产值87.37亿元。

今年上半年,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工改”获得系列突破进展,上半年完成低效工业园拆除整理近1000亩,其中超300亩连片地块1宗。另外,新区“工改”片区在谈项目超15个,拟落地项目8个,新旧发展动能正在转换。

两区产业空间进一步优化,中山实施东承战略的动力更足。

“实验区”建设构建发展大格局

“实验区”建设将成为中山沿海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实验区”建设为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构建了发展大格局。这个“大”体现在:

发展空间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火炬开发区的发展近些年一直受制于土地空间。“实验区”建设让火炬开发区不再局限于过去几十平方公里的“有形面积”上,而是放眼大湾区有更开阔的视野和资源统筹,“无形面积”让发展无限延伸。

发展思维活。“实验区”建设要求中山把握深中通道重要利好,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在破解土地碎片化、投资项目审批、科技创新、推进粤港澳台侨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加强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平台联动发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

发展激情强。“实验区”建设再次点燃了中山发展激情。一方面,中山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发自内心关心呵护企业家,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新时代企业家拥有更大格局,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主动参与谋划地方发展。比如,龙头企业与政府一道“招大商、大招商”,在引进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中发挥“牵线搭桥”作用。

发展动力足。动力来自哪里?无非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实验区”建设为中山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政府积极主动谋划,搞工改拓空间,规划主题产业园,打造一流营造环境,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发展。比如,加快占地100平方公里的主题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为对接深圳产业一体化拓展广阔空间。企业把握机遇,创新发展,乘势而上。比如,明阳集团向千亿产业集团迈进,致力打造成世界500强。

发展期盼高。距离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日子越近,中山人民对未来美好城市生活的期盼越高。中山正自我加压,持续发力,日夜兼程,奋力而上,从经济、生态、交通、民生等多维度发力。

两翼强,才能展翅高飞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头雁”作用。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无不是做强龙头区域,龙头区域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再带动其他区域发展。比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四大著名湾区。其中,旧金山湾区的硅谷集聚了大批高技术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

中山经济腾飞需要做强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核心的龙头区域。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都是中山与深圳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也都是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支撑和主阵地,两区肩负重任,要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跑的生动局面。

▲火炬开发区新貌。

2021年7月以来,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街道,翠亨新区统筹南朗街道发展。统筹发展后,两区的总面积近450平方公里。这里高新产业、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集聚,与深圳有着天然的距离优势。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来看,火炬开发区在重重考验中实现突围,经济增长面不断向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见韧的良好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2.7亿元,同比增长3.3%,总量位居全市榜首,增速排名第7,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额、税收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翠亨新区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招引实现新突破、工业能级向高端制造跃升、产业体系呈现多元支撑新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3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排在全市前列。

今年上半年,两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32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值总量的五分之一强。除了经济总量外,两区正加速集聚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平台。随着实验区建设的推进,这些平台和企业将释放更大的动能。

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背山面海,山水兼备,与深圳前海隔海相望,深中通道(接上中开高速)从两区而过。这里是中山东承的桥头堡、主阵地,好比中山经济腾飞的“两翼”。中山只有这“两翼”真正“强起来”,并在全市形成带动辐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山东承西接功能,带动中山展翅高飞。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图:火炬开发区提供
◆编辑:谭华健
◆二审:周振捷
◆三审:查九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