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梦,长理工中山研究院首名博士毕业生选择中山发展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7-15

“去年8月我满怀憧憬来到中山火炬开发区,如今我也已经入职中山研究院。”近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仪器科学专业博士张霁旸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作为中山本土院校第一个博士毕业生,张霁旸婉拒了长春、深圳等地的邀请,选择留在中山工作。

张霁旸说,去年刚来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学校设施都刚刚才弄好,并不完善。“到现在整个学校都初具规模了,不到10个月,已经翻天覆地,深刻感受到了‘中山速度’。”

实行“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模式

为破解光电产业人才短缺的难题,2021年3月28日,中山市政府联合长春理工大学打造了全市首个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同年9月,首批180多名研究生正式入驻,张霁旸就是其中之一。

选择到中山发展,是张霁旸深思熟虑的结果。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丽娟正是张霁旸的博士生导师,她带领的长理工太赫兹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来到中山后,长理工在太赫兹领域多年的科研成果,与以中山为中心的大湾区产业土壤产生化学反应。半年时间里,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就与香山微波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在5G/6G、太赫兹波谱、无损检测等研究方向取得较大进展。

在读博期间,张霁旸专攻太赫兹无损检测领域研究,跟随导师李丽娟教授奔赴成都、北京、天津等工程一线,有幸参与了我国航空航天多个型号的研制和试飞工作。

▲张霁旸在实验室。

来到中山,不仅因为良好的产业基础,还有创新的培养模式。张霁旸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实行“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模式,将研究生匹配到与自己专业吻合、科研方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理论+应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在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学习的这一年,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科研场所与实验室设备,张霁旸认为,中山的人才政策与薪资待遇等都是吸引他毕业后留下来发展的理由。“我研究的方向比较小众,留在学校任教可以更专心专注于课题研究。”

“湾区光谷”为光学人才带来机遇

“你会感觉到,在这里接触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比如,联合光电的毫米波雷达产品、新诺科技的无掩膜光刻设备等。”谈及跟随导师在中山调研的经历,张霁旸兴奋地说,“中山光电企业的创新成果让人大开眼界,研究方向也与我们论文课题十分一致。”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与20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包括中山本土企业联合光电、香山微波等,构建起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

“中山是全国光电产业集聚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今又有了中山研究院这个重点科研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逐步成熟。中山政府和企业也有打造‘湾区光谷’宏伟计划,这对光学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张霁旸说。

张霁旸的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同学认同。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硕士毕业生周源表示,自从去年来到中山研究院,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而是参与到研究院在中山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中山在光学领域以及我所学的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很好,我希望两年后能够来中山工作。”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硕士毕业生孟锦认为,中山研究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优势,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行、设备条件先进。“中山的气候很好,我对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信心。硕士毕业后,我将在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也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中山,为中山的发展做贡献。”

长春理工大学是“中国光学英才摇篮”,与火炬开发区产业发展高度契合。7月6日,长理工中山研究院项目新校区举行动工仪式。项目选址位于火炬开发区会展大道与玉泉路路口西北角,总用地面积约39.32亩,总投资超10亿元,拟新建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含2层地下车库),包括行政、教学、科研、活动中心、宿舍、食堂、体育馆等,打造超千人规模的,涵盖光、机、电、算、材等专业学科的硕、博人才培养基地。

“这个崭新的、现代化的新校园将成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追‘光’逐梦的新起点,成为中山市高端人才培养引进、高端科研成果研发转化的新窗口。”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玉新表示,中山研究院是中山市首个博士、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41名、硕士生235名,专业涵盖光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七大专业领域,第一批毕业生已顺利毕业,人才培养呈现良好开局。

张霁旸说,中山对于光电产业的人才需求大。

“我感觉中山对于光电产业的人才需求还是很高的。”张霁旸坦言,参观本地企业的时候,感受到了各个企业对于硕士、博士人才的渴求与热情,因此也非常看好中山将来的发展。对这座新校区,张霁旸也是满怀期待。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黄靖怡  实习生 陈雪璐
◆图:火炬区提供 
◆编辑:谭华健
◆二审:周振捷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