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端午节后首个工作日,中山火炬开发区第八批村镇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在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项目现场举行。
留创园项目以打造湾区西岸“创新主体最活跃、创业资源最聚集、创造能力最持久”的全链条孵化园区为宗旨,建成后主要用于引进高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健康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项目和人才,创建国内一流的留学人员创业科技产业园区,成为中山市高端人才“落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这是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被寄予厚望。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中山市作为唯一与深莞、广佛、澳珠三大极点毗邻的城市,也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开发区将加快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尤其是担当起“深中一体化”的“桥头堡”,抢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奋力开创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把科创引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
▲留创园一期改造项目已投入使用。
▌建设“黄金内湾”,科技创新为先
从世界四大湾区来看,创新是湾区共同“基因”。
“黄金内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湾区”,其核心地位,决定了科创必须摆在重中之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在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中,需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头雁”作用。
国家高新区建设是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以1998年3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为标志开启。全国现有169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山火炬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其中,只有厦门、中山、海口、威海四个带“火炬”(实施国家火炬计划)的高新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带“火炬”的高新区。
广州、深圳的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在前列,在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中颇具影响力。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一员,更是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融合交汇点,火炬开发区更是这个交汇点上的焦点,在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区域来看,火炬开发区是珠江口西岸,离广州、深圳最近一个国家高新区,处于珠江口西岸“桥头堡”的位置和大湾区广珠澳创新走廊的“黄金位置”,这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其他城市高新区所不具备的无然优势。
从发展历程看,火炬开发区早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珠海、江门高新区,产业基础最扎实。
从创新力上看,火炬开发区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三大国家高新区中排在前列。2021年数据显示:火炬开发区研发投入增长42.1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0%。技术合同登记认定首破1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3/4。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落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家,拥有442家高企,省级以上(含)专精特新企业达21家。
中山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山作为珠江口西岸“桥头堡”作用,借势借力推进“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新时代、新使命。火炬开发区将肩负起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担当起中山向东发展桥头堡的重要责任,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两链”深度融合,是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新动能从哪里来?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关键。
历经三十多年发展,火炬开发区在头部共性创新平台、企业自身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基础扎实,区内拥有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一批头部创新平台,建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才培养院校,头部企业建有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博士工作站,国家、省市各类技术中心等,政产学研资中介等创新要素齐全,这些创新要素与产业的结合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成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如何理解创新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琦岩在《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业:中国的机会与挑战》一文中有如下总结:标准的创新链模型,包括从创意生成到概念物化、工程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几个典型阶段。过去的研发及服务,主要是针对从概念物化到工程化、商品化三个阶段,人们常它叫做R&D,但现在创新需要全链条的互动,研发服务必须扩展到创新服务上来,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科技服务需求。
火炬开发区在“两链”融合方面已迈出了新步伐。
先看政府理念转变。火炬开发区对创新的理解更为深刻。2020年,火炬开发区建区30周年时,提出了“不‘高’不‘新’,项目一个不要”的口号。一心“重本”发展高科技企业,忍痛“割肉”过渡加工类、污染类、限制类企业,这体现了火炬开发区沉下心来布局高技术产业的决心。两年多来,火炬区紧紧牵住“高”“新”的“牛鼻子”,用科技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光电企业先进的镀膜车间。
再看企业家实践:企业家们的创新意识在不断提升,路径选择更为丰富。主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成效显现。在今年4月底举办的2022年火炬开发区工商联(商会)政企座谈会上,政企积极互动,谈思路、出点子,对创新发展充满激情。
丰富的创新要素如何激活,真正形成发展的新动能?从今年前五月来看,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凸显。中山市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MAH持证转化研究平台落户,康方生物、中昊药业、莱博瑞辰等新药研发及上市……在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头部研发、头部引领带动产业引领力、产业号召力方面,成绩可圈可点。
工改拓空间,创新增活力。做大经济“堆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向科技要动能。火炬开发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度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条,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广深港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将坚定高新步伐,力争布局更多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在火炬开发区,为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蓄势赋能。
▌创新浪潮奔涌,期待“火炬”熊熊燃烧
国家高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区研究中心王胜光、张莹部在《论30年高新区建设的国家意义》一文中总结道:30年前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政策目标基本可概括为8个字,即“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示范是通过高新区建设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是通过高新区建设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是高新区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辐射是指高新区优先发展起来先进技术和知识辐射到其他产业和后发地区、特别是着眼于当时背景要助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低端产业的升级。
新时代发展中,国家高新区被新赋予更多重任。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去年11月在留创园调研园区建设和创业企业、团队发展情况时强调,要抢抓“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大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一流留创园、国际人才创业园、港澳台青年创业园,推动中山成为海内外人才创业的热土。
留创园的扩容正是为建设“一流”打基础,立长远的大事。
▲留创园二期将新建1栋100米高的国际人才中心和1栋60米高的产业孵化中心(效果图)。
进入盛夏的六月,火炬开发区管委会门前广场已是绿草如茵,道路两旁的樟树散发阵阵清香,靠康乐大道处,新伫立标有“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大招牌,字的上方是“火炬”标志。
在“黄金内湾”建设中,我们期待大湾区内唯一的创新“火炬”再次熊熊燃烧。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 记者 谭华健
◆图: 记者 缪晓剑 部分受访者提供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