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观察|主动拥抱深港培育壮大本土企业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5-19

近日,火炬区企业通过与国内行业龙头同台竞争,成功中标深圳项目,这体现了火炬区企业积极拥抱深港,提升自我,开拓“新蓝海”的精气神。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全面学习深圳思想观念,要以开放视野、务实作风着力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六个协同”。

在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要求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要对接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对接香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做实做好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企业家对市场最为敏感,在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更应主动出击,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在全面拥抱学习深港中找差距、找方向、找资源、找机遇、找发展,以提升本领,提升竞争力。

深圳作为全球创新之都,拥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凭借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历经30多年的发展,拥有明阳集团、联合光电、通宇通讯、康方生物等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集聚了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拥有44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打造企业军团的良好条件。


火炬区拥有明阳集团、联合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

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为火炬区内的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等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遇。火炬区企业家需主动走出去,用好“家门口”便利,主动向深港企业、行业学习,借助深港这样的大平台,锤炼自己,开拓新视野,学到真本领,取到真经,为企业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加快拥抱深港,政府除了要拓宽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等实现招大商,吸引深港企业来中山发展,还应该鼓励本土企业主动“走出去”学习,甚至通过组团参观学习、搭建行业创新交流平台等,让本土企业和机构有更多机会,对标学习深港企业的创新方法,发展方式等好经验、好做法。

在传达学习全省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研判会精神,专题研究我市一季度经济工作会议中,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要坚定不移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既有“猛虎”又有“群狼”的企业军团。

前不久,火炬区召开了2022年工商联(商会)政企座谈会,龚俊强、周松、林守金、熊大章、陈新文等火炬区一批知名企业家座谈会上现场出“点子”,政府职能部门面对面回应,体现了政商共谋经济发展的决心。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火炬区更是聚焦创新驱动,助力企业转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相继落地,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多项科创指增量均位居全市第一,创新土壤十分丰沃。火炬区大刀阔斧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积极出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奖补措施,投入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组建服务专班下沉一线,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等,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火炬区的“二次创业”再出发,也是火炬区企业家们的“二次创业”再出发。为更好地服务企业,火炬区坚持当好企业家们的“服务员”“店小二”和“后勤部长”,用心用情落实“马上办”“行走办”,力争做到贴心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党委、政府和企业家搭建更加多元有序的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政企之间、企业之间互帮互助、同心同力,引导广大企业家和非公经济人士深入调研交流火炬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汇聚合力。

“双区”驱动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机遇,也是火炬区培育壮大本土企业的机遇。政府应鼓励企业、甚至是以组团的方式,通过创新合作等让企业有更多机会,了解先进地区企业的做法。火炬区企业家更应主动出击,加快拥抱深港,在融入中学习,在学习中融入,大胆走出去,参与竞争,在学习、竞争中掌握更多真本领,增强实力,打响一批本土品牌企业。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 记者谭华健
◆图: 谭华健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