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山市博物馆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五家文博单位精心打造的“云帆稳过伶仃洋——‘南海Ⅰ号’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正式拉开帷幕。200余件(套)“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及广州地区出土精品首次在中山展出,借助五大主题展区,还原了宋代海上丝路的繁荣盛景。

解锁宋代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截至目前,从“南海Ⅰ号”中已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品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瓷器、金银器、铜钱、生活用具等诸多门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因珍贵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南海Ⅰ号”被誉为“海上敦煌”。

本次展览以“南海Ⅰ号”为叙事主线,巧妙设置了“海贸兴起 丝路遗珠”“舟舶继路 商使交属”“海路通达 百业勃兴”“货通四海 泉流八方”“广南通途 海永无波”五大板块,系统且全面地梳理了宋代的贸易政策、市舶制度、外销产业、航海技术以及航线网络。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郭亨文在观展活动中感慨道:“‘南海Ⅰ号’的出水文物,实证了宋代‘以瓷换香’的独特贸易模式。船上装载的德化窑、龙泉窑瓷器,跨越重洋远销海外,而换回的则是象牙、犀角、珍珠等资源型商品。这种‘加工品输出—资源品输入’的产业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开放,也为我们探索现代贸易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览策展人、中山市博物馆本土文化研究室主任陈波介绍说,此次特展大胆突破传统文物陈列模式,以“人物—技术—政策—航线”四维逻辑巧妙串联展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宋代海洋贸易世界。例如,通过展示船载“德化窑青白釉印花执壶”(一种便携水壶),生动揭示了宋代陶瓷匠人针对东南亚市场定制产品的卓越智慧;而“南海Ⅰ号”出水的铜钱串,则有力印证了宋代“泉流八方”的货币流通体系——当时,中国铜钱占全球流通量的70%,堪称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彰显了宋代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宋代已形成‘政府主导—市舶司管理—民间参与’的三级贸易体系,其开放程度远超同时期欧洲。”陈波表示,“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展现了宋代先进的技术,反映了宋代通过海洋贸易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经济革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时代。”
穿越千年的文明共鸣
开幕首日,中山市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州、深圳等地的观众纷纷慕名而来,走进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在“百业勃兴”展区,一件件精美的德化窑白瓷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欣赏。

“没想到宋朝就有这么成熟的‘定制经济’!”深圳观众钟女士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瓷器上的异域纹饰,精美绝伦,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了那个繁华的宋代,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中国工匠早已具备全球化视野,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惊叹。”
中山观众王先生则对“广南通途”展区的展品兴趣浓厚,他激动地说:“宋代人能用罗盘导航、掌握水密隔舱技术防沉船,这些发明比欧洲早了几百年!我们的祖先真是海洋文明的先驱,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开辟了海上丝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后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此次展览是在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等文博机构共同举办的跨区域合作项目。这一合作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整合了各方资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规格、高质量的文化盛宴。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有兴趣的市民群众可前往观看。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