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游心方外”山水画展在中山美术馆揭幕,该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展出艺术家方向的31幅新作以及11位青年艺术家的25件作品。现场,方向还将一幅新作捐赠给中山美术馆。

“我在80年代就画岭南乡村,中山和顺德的老村子、老院落是我最早的创作母题。”站在展厅中央,方向的目光掠过画作中熟悉的青砖灰瓦,仿佛穿越时空与青年时的自己重逢。从广东青年画院院长到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从岭南水乡到北京都市,方向的创作始终以岭南为起点,又以岭南为归途。
此次展览中,既有他以北京摩天轮、缆车为符号的“都市水墨”,也有以岭南元素重构的新作,正如他所说:“这是回家的感觉。”这种“归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艺术精神的回归。方向坦言,其创作始终在探索“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景观的笔墨融合”,而岭南的乡村肌理、人文温度,始终是他笔下最鲜活的注脚。

在中山美术馆展厅二楼,11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与方向的佳作形成对话。这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画院的硕博生和访问学者,以各自独特的笔墨语言诠释着对“方外”的理解。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年艺术家陈云的参展作品以“书入画”为特色,将书法笔意融入岭南题材,其笔下的木棉、榕树既有传统水墨的苍劲,又透出现代性的温度。陈云回忆:“2023年,我进入国家画院方向导师工作室学习,他常以中山的乡村变迁为例,教我们如何用笔墨记录时代。”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从学术视角解读展览:“方向老师的作品展现了从乡村到都市的题材演变,但核心始终是‘由心造境’的中国美学精神。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则证明,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方土更直言:“中山举办此类高水准展览,体现了城市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萧亦充表示:“方向老师的作品与中山渊源深厚,此次展览是中山‘文化兴城’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艺术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从方向40年的创作轨迹,到青年艺术家的薪火相传;从国家画院与本土的深度联动,到美术馆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山正以艺术为媒介,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空间。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