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中山纪念中学获评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发布:2025-01-16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三批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名单,经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复核和公示,中山纪念中学成功获评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早期探索

 直以来,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是根植学子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1953年,响应中央号召,纪中作为试点全面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如开荒办小农场、农忙时节下乡支农、师生支援逸仙水库建设、假期到万顷沙农场和紫坭糖厂参加劳动实践等,师生满怀热情,在每一次的工农业劳动锻中积累新体验。

最新实践

新时代,学校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通过“以德铸魂、以智启慧、以体强身、以美润心、以劳炼能”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探索了“劳动+X”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新路径,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劳动+思政”实践活动,铸魂育人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利用杨殷故居和纪中校史馆的红色资源,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和“青年宣讲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板芙镇里溪村设立“五育”综合实践基地,通过“纪中‘里溪大课堂’”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场景叙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构建“劳动+学科”融合课堂,全科育人

学校构建了以“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将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地理、历史、化学、信息等学科教学中,形成全学科课程群。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拥有高校教授、学科老师、竞赛教练和班主任等兼职劳动教师150人,外聘专业劳动导师6人,并邀请中山市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进校园讲述劳动故事,传授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研究、自然奥秘探究、乡土地理研学等融合课堂,实现全科育人的目标。

 

探索“劳动+科技”智慧教育,科创育人

学校开垦了6.5亩集科普、农科研究、实践操作、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科技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为学生提供科技劳动实践的土壤。学校梳理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的融合点,成立了CITA计算机)团、天文社等各具特色的科技类劳动实践社团。举办科创节,通过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爱科学、爱劳动、爱创新的新时代劳动精神。

 

开展“劳动+健体”塑身塑行,力行育人

学校将体育活动与劳动技能相结合,每年举办校运会、JBA篮球赛、JBC羽毛球赛、“校长杯”足球赛、高三趣味运动会、年级拔河比赛等项目,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校园公共区域包干等全过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体魄,实现劳体润心。

 

营造“劳动+文化”和谐氛围,同频育人

结合纪中文化特点和办学特色,学校成立了“纪中青少年邮局”“双鸭山”文创社,开发设计“劳艺结合”的明信片、文件袋、马克杯等校园文创产品,让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体验美、欣赏美。学校设立“丰收节”,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将劳动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

 

打造“劳动+校家社”多方共建,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原则,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生活技能大比拼、食堂餐饮服务等活动,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同时,学校积极对接科技企业,成立了11个校外科技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科技企业、中药种植基地等开展研学活动,拓宽实践渠道。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劳动育人机制,形成校园内外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展望未来,纪中将以此次获评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为契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继续秉承“天下为公,敢为人先”的纪中精神,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纪中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刘嘉濠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