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希望的“胭脂红”!中山这位残疾人返乡创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记者帮办 助残微光小店⑥
栏目:推荐 来源: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发布:2025-07-10

七月盛夏,果木飘香,正是“胭脂红”番石榴夏季果收获的好时节。驾车在香海高速安阜出口处右转,不到200米,便看到新万农业安阜生态园。7月9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采访地点时,只见农场主人陈志新一边为番石榴果树修剪枝条、一边指导工人采收熟果,额间布满汗珠,眼底却满是丰收的喜悦。

3岁时的一场意外,使陈志新头部受到重创,颅内出血导致左手发育迟缓,被认定为肢体残疾四级。但陈志新自小就不服输,成年后辗转多地,几经浮沉,在2010年回到家乡坦洲镇创业,深耕精品农业,在果园里“种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创业一波三折,回乡扎根土地

“生活要有阳光和希望。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每战胜一个困难,就是一次成功;不断跨越困难,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1999年,陈志新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当时的就业环境严峻,加上身体的残疾让他的求职路布满荆棘。服装贸易、酒店管理、房产中介、农场运营……他辗转于不同行业,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2006年,他在海南种起了反季节蔬菜,起初农场势头还好,却因2008年春一场罕见的寒潮遭受重创,最终只能关停。 

陈志新为果树修剪枝条。记者 罗杨鸿 摄

2009年,心灰意冷的陈志新回到家乡坦洲。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干部得知他的遭遇后,主动找上门,带他察看新合村的农田,讲解技术支持和帮扶政策,鼓励他留下创业。“当时,镇里番石榴种植面积还不到3000亩,政府扶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也很好。”陈志新回忆道,与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再度踏上了创业路。 

这一次,他更加谨慎。他将租种的土地一分为二,一边潜心向农业专家学习,优化耕种模式、施用生态肥,种出了比一般番石榴更为绵密香甜的“珍珠白”番石榴,在中山第一届水果品尝会上斩获番石榴项目“金奖”。另一方面,他依托创新,陆续引进贵妃一号无花果、马来西亚一号菠萝蜜等稀有精品,吸引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的“私人订制”客户群。

2020年,陈志新将农场从新合村迁至安阜村,种植规模和业务范围随之扩大。不料遭遇疫情,原计划打造的集观赏采摘与农业科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被迫中断。不久,陈志新将目光转向了一次育种中偶然发现的番石榴变种——“四季胭脂红”。“这种‘四季胭脂红’是本地‘胭脂红’番石榴(俗称‘七月红’或‘八月红’)与‘珍珠白’番石榴自然杂交的结果,不仅果大正圆、软糯清香,而且四季结果。”陈志新向记者介绍,经过五年持续不断走访专家、钻研提纯和精心培育,“四季胭脂红”从起初的几十株变成了如今的三万余株,成了陈志新颇为自豪的“王牌”产品。 

陈志新在进行水果分拣和包装。记者 罗杨鸿 摄

如今,陈志新的“私人订制”精品果生意日益红火。据其介绍,果园占地400余亩,其中“四季胭脂红”番石榴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涵盖不同树龄,平均亩产2000斤,年产能达60万斤。由于品种特别,品质上乘,回头客多、客户黏性高,颇受市场欢迎。“尝试多种职业后,我选择回到农村,扎根土地,是因为我生在这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哺这片土地。”陈志新说。

敞开一扇门,让微光汇成炬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多年的就业创业经历,让陈志新深知谋生不易,尤其是像他一样的特殊群体。多年来,陈志新的果园优先聘请农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包括那些身体有缺陷却尚未达到残疾人认定的边缘群体。

陈志新的果园工人。记者 罗杨鸿

“这些员工非常珍惜、尊重自己的岗位。”在陈志新看来,他们虽然手脚不够麻利,工作效率稍逊常人,但他们工作细心、认真、负责,不偷工减料,十分敬业。在这里,他们被给予和健全人士同工同酬的待遇,用劳动赢得了尊重与认可。陈志新还透露,近期他正在谋划项目,重点吸纳更多有户外作业体能的轻微肢体残疾者到果园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助残项目要真正走深走实。希望社会、政府、企业持续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注与支持,既要看见持证残疾人,也不能忽视未评伤残但实际有残疾的群体。”陈志新建议,推动企业按用工量匹配并落实稳定的残疾人岗位;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助力创业项目落地盈利,让残疾人既能自力更生,又能为社会创造效益。 

耕耘十余载,硕果满枝头。陈志新从种植“门外汉”成长为广东省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还获评中山市十大杰出创业青年、残疾人创业杰出个人等荣誉,同时也从受助者成了助人者。的果园,不仅结出了香甜的果实,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如同“微光”,温暖着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编辑  何淼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3466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