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有什么拍摄纪录片的秘诀?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见习生 周昊 记者 张倩 发布:2025-10-31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公布2024年度全国优秀纪录片及创作人才评选结果,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影像部负责人、中山广播电视台首席摄影、资深纪录片摄影师韩玉文凭纪录片《深中通道》(第二季)获优秀摄像奖,成为该奖项的全国五位获奖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也是韩玉文第三次斩获国家广电总局的年度全国优秀纪录片及创作人才优秀摄像奖,成为获此奖项最多的纪录片摄影师。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韩玉文在西人工岛拍摄驶入海底隧道的第一波车流。受访者供图

从业19年来,韩玉文扎根创作一线,带领团队先后拍摄34部作品,155次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奖项,9部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推荐名单。10月28日,记者走进韩玉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探访纪录片《深中通道》摄制组背后的故事。

用长时间坚守
换来动人心魄的画面

记者了解到,广东声屏传媒纪录片中心2010年成立以来,韩玉文领衔的摄影团队先后拍摄了《味道中山》《医院里的故事》《“候鸟”汽车工程师》《生死43天》等大型纪录片项目,从记录中山美食、驻守医院反映医患关系题材,到跟随汽车测试工程师走遍酷热极寒,经过大量拍摄,韩玉文和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纪录片《深中通道》是团队创作的首部大型科学工程类纪录片。

摄影团队在西人工岛上拍摄。

《深中通道》第二季的镜头中,深中通道大桥雄伟的身姿横跨伶仃洋面,和来往船只相映成趣;从不同角度和时间点记录,西人工岛如同海上灵动的风筝,深中两市的日出日落化作风景线,留给观众无比的视觉震撼。团队是如何拍摄出这么多好镜头的?韩玉文表示,这往往是摄影团队用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换来的,比如在城市还没苏醒时就提前到达拍摄位置等候,或者一天结束后继续在深夜坚守。

在韩玉文看来,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剧本,摄影师在现场不能机械地记录,而应当调动所有因素,在看似平静、普通的事件中发现动人心魄的影像。“做纪录片摄影,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当决定性瞬间出现的时候,能迅速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响应,用精准的构图与光影把精彩的画面拿到手。”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长且横向跨度最大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窗口期拍到沉管浮运、安装和对接的全过程,韩玉文和摄制组团队连续几天和工人们一起住在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的船舱底层,“因为整个沉管浮运和安装过程惊心动魄并且不可重现,我们生怕错过重要的工程节点,所以大家夜里不敢合眼,镜头时刻关注着工作区的一举一动,终于完整地拍下了沉管浮运安装的场面。”

拍片如同登山
山顶的风景能让人忘记辛劳

拍摄《深中通道》的过程中,韩玉文记忆最深刻的画面之一是爬上深中大桥的海中锚碇,用一根独脚架支撑摄像机进行升降运镜。站在全世界最大的海中锚碇上、站在深中大桥270米高的主塔上,面对浩瀚的伶仃洋,韩玉文的心潮如海涛般澎湃。

《深中通道》摄制组在西锚定施工现场拍摄。受访者供图

纪录片《深中通道》的拍摄工作历时近五年,韩玉文说,面对复杂的拍摄环境、漫长的摄制周期和精品创作的压力,团队在拍摄过程中也有许多纠结和困顿。有赖于大家多年以来磨砺出来的战斗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家才终于啃下了这个空前难度的超级工程纪录片项目。

有人问韩玉文,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做纪录片?在韩玉文看来,大型纪录片的创作就好比登山,向上攀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登得越高,越能看到开阔的风景,能让人忘掉眼前的辛苦。“用手中的镜头,将这些奇迹和工程背后的人与故事展现出来,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生动的影像注解,这也是纪实影像的意义所在。”

对于未来,韩玉文希望带领团队对标国内行业一线的拍摄水准,同时培养年轻力量,让年轻摄影师经历完整流程和严格标准的历练,在工作项目中快速成长。他欣慰地说,在工作室锻炼了几年,摄影师们的业务能力都有稳步地提升,未来也将逐步承担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项目。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