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例!市中医院实施克罗恩病小肠狭窄内镜切开术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林燕英 通讯员 黄琳 萧绮莉 发布:2025-08-01

7月25日,中山市中医院肛肠科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克罗恩病小肠狭窄经内镜狭窄切开术(EST),标志着我市在炎症性肠病(IBD)微创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饱受肠狭窄并发症困扰的克罗恩病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中山首例克罗恩病内镜狭窄切开术成功实施

患者王先生(化名)自2019年开始出现中腹部不适症状,于2021年在中山市中医院肛肠科确诊为克罗恩病。经小肠镜检查,发现王先生空肠下段存在典型的偏心性溃疡并肠腔狭窄。经过生物制剂联合中药健脾益气等治疗,王先生的肠道炎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高、体重均有增长,但狭窄部位由于发病时间的累积已形成纤维性狭窄,因此机械性梗阻风险始终存在,患者在饮食稍有不慎时仍反复出现肠梗阻表现。

市中医院医疗团队在小肠镜操作现场。受访者 供图

经过市中医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团队综合研判,王先生符合内镜下狭窄切开的手术指征。7月25日,他接受手术,三天后顺利出院。

“对于药物控制炎症后病情稳定,却仍受短段器质性狭窄困扰、反复出现梗阻症状的患者,采用经内镜狭窄切开术(EST)是最优的选择。”市中医院肛肠科负责人表示。

精准施治解决“肠梗阻”难题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反复炎症刺激极易导致肠壁纤维化增生,最终形成难以通过药物缓解的器质性肠腔狭窄,这也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需要反复手术干预的重要原因。内镜狭窄切开术(EST)的成功应用,为药物控制炎症后仍残留器质性狭窄的患者提供了关键的解决方案。

此外,该技术精准切开造成梗阻的狭窄环,有效拓宽肠腔,具有微创、精准、恢复快,能有效避免开腹手术创伤,极大保留患者宝贵的肠道功能,尤其适用于此类炎症控制良好但存在局部纤维性狭窄的病例。

“内镜狭窄切开术(EST)技术能有效解除梗阻,延缓疾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是克罗恩病整体治疗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市中医院肛肠科炎症性肠病诊疗团队介绍。

据了解,市中医院肛肠科近年来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内外科一体化中心的建设,此次成功开展针对克罗恩病小肠狭窄的EST技术,不仅填补了本市在该领域的空白,更彰显了科室在炎症性肠病综合诊疗水平。未来,该技术有望在严格评估适应症的基础上,为更多本地克罗恩病合并药物难治性狭窄的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微创治疗选择,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摆脱反复肠梗阻的困扰。


编辑 林燕英   二审 徐世球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