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② | 吴慧玲:从“园丁”到“守春人”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廖安安 发布:2025-09-17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也常被期待“立竿见影”。但在超过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吴慧玲逐渐将自己的角色从“园丁”转变为“守春人”。她不急于修剪和采摘,而是选择守护一片教育的土壤,相信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序。

original?noCache=mfluo2o8
吴慧玲正在给学生上课。通讯员供图

以耐心,守一园花开

2004年,吴慧玲初登讲台,成为中山市技师学院旅游服务系的一名老师,和许多刚入行的教育者一样,她笃信“严师出高徒”,试图快速将学生塑造成理想模样,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收获甚微。”

在困惑之时,该系德育主任的一席话让她豁然开朗:“技工教育尤其需要耐心,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在该学院宽松包容的氛围中,她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法。

她逐渐放下急于评判的心态,以更平和的态度观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学生们被忽视的闪光点:爱顶嘴的男生能在训课上精准指出操作流程的疏漏,看似漫不经心的女生会为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上百遍……“技工院校的学生多是实践型学习者。”吴慧玲说,“他们在传统书面考试中可能不占优势,但在实操作中往往表现突出。”有的能迅速掌握复杂的设备操作,有的在创意设计上独具天赋,还有的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

original?noCache=mflur7ho吴慧玲相信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序。通讯员供图

用陪伴浇灌希望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吴慧玲认为,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只是被关注和陪伴。她的班上曾有这么一名男生:自幼失亲,由七十多岁的姑妈抚养长大,平时卫生习惯较差、沉迷游戏、不时顶撞老师。面对这个学生,吴慧玲建立了一套“5+2”无缝守护机制。

周一到周五,她用包容化解他的叛逆,用聊天、分享零食等方式建立信任;周末则联系爱心义工,建立“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通过定期谈心、运动疏导等方式给予支持。尤其在茶艺证备考期间,这套陪伴机制帮助他顺利完成考核并顺利毕业。

吴慧玲的守护也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学生小邓曾经常迟到,一次晚修,吴慧玲发现小邓头发湿漉漉地赶到教室,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将小邓带去办公室吹干头发,全程未提迟到的事。这个简单的举动让小邓深受触动:“吴老师没有责问我为什么迟到,而是关心我会不会感冒,让我感受到了理解。”此后,小邓迟到的现象明显减少。

original?noCache=mflurh53
吴慧玲与学生共同劳动。通讯员供图

教育是一场双向滋养

在吴慧玲看来,教师是个“种种子”的人。“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知识,而是自信、善良、勇敢……这些‘种子’深埋土里,也许三年五载不见动静。”花开之前,要经历过无数个漫长的“冬季”。“那些付出看不到回报的时刻,那些学生重复犯错的时刻,都是对我的考验。”

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那些不期而遇的感动。比如,毕业好几年的学生突然给她发来消息说:“吴老师,您当年讲的那句话,我现在总算懂了。”还有以前特别调皮的学生,现在自己也当上了爸爸,居然会说“我要像您对待我们那样对待我的孩子”。

这份温暖的修行,也反过来滋养了她。“学生教会,真正的强大不是坚硬,而是像水一样柔软。”曾经的严师变得柔软通透,不仅在教学上,更在生活里——她学会倾听家人,理解朋友,甚至对陌生人也平添一份耐心。

在技工教育的田野里,吴慧玲不是光环下的名师,而是默默点灯的人,为那些磕绊前行的青春,照亮一条通往光明的坚实之路。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镇超”10月开赛,阜沙队积极备战
原创 20918人浏览   2025-09-15
尹念红当选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原创 16836人浏览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