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新年酒
我家乡盛行一种"新年酒"。春节喜庆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杯"新年酒"。人们喝上它,都会倍感幸福欢乐,洋溢着浓浓亲情祥和年味。
"新年酒"是我父亲酿造的一种糯米酒,醇香喝不上头,名扬村里家喻户晓。我父亲名叫"陈新年",酿造这酒后深得人们喜爱,大家便以我父亲名字冠名为"新年酒"。
(注:图文无关)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知道父亲会酿造糯米酒了。父亲酿酒的技术和秘诀是爷爷传授的。可惜爷爷奶奶去世早,没喝上我父亲酿造出享誉四乡八村的糯米酒。
1970年代,村里各个生产队都会插上几十亩田糯稻,收割晒干入仓然后分发。人们领回糯谷用坭磨磨开,用箥簸把谷壳分离,把糯米用清水浸泡晾干,然后放到石舂里舂成白白嫩嫩的粉,晒干用干净的埕罐或铁皮箱子封存起来放置干燥地方,节来了年来了拿出来制作各式糕点。
我家分到的糯谷父亲拿一半酿造糯米酒了。父亲酿酒的地方是我家一间空置的房子,院子里有一个摁井,水清甜凉,厨房一个大炉灶,一个大铁锅,屋里摆放木桶埕罐和蒸笼。酿酒时候少不了母亲的帮忙,也少不了我一旁看热闹。我不知道父亲用什么秘诀能把糯米酿成酒,只觉得走进这房子就闻到发酵的浓浓酒香,闻得人如醉如痴。
那时候父亲酿造的酒不多,二三埕子几十来斤吧。父亲平常舍不得喝,只有过节过年才拿出来品尝,但父亲不会独享,左邻右里有喜欢喝酒的,父亲都会送他们一斤。他们喝过这酒后,大竖拇指夸赞。这样就传开了,全村人都知道了,喜欢喝酒的人纷纷跑上门掏钱要买。父亲不收他们钱慷慨地每人送一斤,直把埕子的酒都快赠送完,只留下三几斤过年喝。
母亲见父亲如此慷慨把酒送人,便有点责备,你呀,辛辛苦苦酿造的酒全送人,收回点糯米钱也好呀。父亲说,我酿这酒不是图钱,只为自力更生不用掏钱上街买,再说这几十斤酒又值不了多少钱,送点乡亲邻里,他们高兴我也乐。母亲深知父亲为人,不再责备了。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对别人好,别人同样会对你好。父亲酿造的酒无私地送给乡亲们,大家自然忘不了他。谁家香蕉熟了,谁家西瓜熟了,谁家荔枝龙眼熟了,总会送点我父亲,把我家的客厅变成水果摊。那些年虽贫穷,但大家生活得很和睦友好,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飘香着"新年酒",洋溢着浓浓的欢乐年味。
后来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父亲如鱼得水,把分到的田地种了一半糯稻。糯米多了酒也多了。父亲除了送一些乡亲们外,和母亲挑着酒埕子到镇上街头卖。父亲在酒埕子旁竖了块牌子:南村陈新年糯米酒。人们围着父亲的酒埕子,父亲把酒埕盖子掀开,哇,一阵酒香扑送入鼻,父亲拿来小酒杯,一杯杯斟给他们品尝。好酒啊!我喝了几十年酒头一次喝到这么醇香的酒!一个老伯品尝后竖起拇指夸赞,人们纷纷购买,很快便把酒埕子购空了。
赏到了甜头,母亲建议父亲开个酒作坊多生产糯米酒卖。父亲也看到希望。父亲正想办个酒作坊的时候,来了个老板跑到我家,老板说他出钱办酒厂,父亲出技术秘诀,利润五五分成。正当父亲高兴的时候,村支书也来了。他对父亲说,你的糯米酒很开名,大有发展前途。我和干部们开了个会,想与你合作办个酒厂,你来当厂长。不过收入是归村子的,你这个厂长只出技术拿工资,不知你愿不愿意特来和你商量。父亲又是一番高兴。父亲明白一个理:个人富只是小家富,村子富才是大家富。父亲不作多考虑,爽快答应村支书,老板那儿他辞退了。
村子建起了酒厂,生产的酒以我父亲名字冠名"新年酒"树立了品牌。这酒深得人们喜爱,畅销我们县各镇各村。因有了酒厂村子经济上了一层楼,几年下来相继办了红砖厂丶粮食加工厂丶片糖加工厂丶家具木制厂。村干部还很重视种养业,联合一些公司搞开发成立合作联社。村子经济雄厚了,村民每月有福利,五保残疾人员有津贴,老人有养老金,考上大学的学子还有奖励。人们生活好转了,大家心里乐开花。
每年春节,村里酒厂都会分发每家每户一箱"新年酒"。大家品赏着这芬芳醇香的酒,吃着美味佳肴,穿着漂亮衣服,看着舞狮舞龙的喜庆热闹,听着贺岁欢欣的炮竹声,人们脸上挂满笑容,多么美好的日子啊!
是呀,没有改革开放哪来今天的好日子?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来今天的繁荣昌盛?没有党的英明领导哪来国泰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国泰民安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年味!
春节,在我们中华民族众多的节日里,她是最喜庆最美好的一个节日。春节,带着团圆丶喜庆丶热闹的温度,携着鞭炮的力度,裹着糖果的甜度,融着亲情的浓度,如春风吹送千家万户。
虽然时光易逝,我们用悲欢送走一个个旧年,但又用笑容迎来了一个个新年。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新华网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