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树,刺槐花
时值隆冬,使我想起了以往我在山上砍刺槐树柴的情景。
刺槐的刺扁尖状,尖儿尖溜溜的,扎住手或脚焦疼焦疼,加之刺尖脆,容易断,扎住了用针都难拨出来。如果拨不出来,刺有毒,会发炎涨脓受亏吃的。所以,每上山砍刺槐柴,得小心翼翼,要戴上厚厚的帆布手套,砍时以防扎手;刀子磨利,使其砍着利索;脚要穿底子厚厚的布鞋,捆绑时不易扎脚;捆绑必须紧实,扎扦担挑才不会滑掉。挑回后,剁成短截截,生火做饭时,用火钳夹住塞灶里烧,火焰旺,易催锅,做饭快。农民夸刺槐柴是好柴。
刺槐,又称洋槐。据史料记载:刺槐属双子叶植物,原产北美洲。公元1601年引入欧洲, 1817年后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根系多,生长快,繁殖易,用途广而受欢迎。
听大人说,上世纪五十年后期大炼钢铁,大树小树都砍光了,山上到处光秃秃的。
在大集体年代,农民们都在生产队干活,山上到处没树柴火,没柴火,户户不仅为生火做饭而犯愁,就连想盖房子也没有木料。我们这里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队里因其刺槐生长快,刺槐花还能食用的优点,号召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栽刺槐,集体还拿出一面山栽刺槐。起初,由生产队统一管理,砍了给农户分柴烧。刺槐生长快柴火多,生产队还烧了几窑瓦,又放些刺槐树,盖了八九间仓房。后来,队里把山上的刺槐树林分下户,一户一块,作为各户的柴扒,自己管护,自己使用。
由于户户管护的好,刺槐成林了,柴火充足了。尤其是幼刺槐端正牵条、绵软心黄,农民们多半用它做扁担和扦担,看着黄亮,用着柔和。用来箍盆结实、好看,还不走型,不次于柏树。大刺槐树质性坚硬,不怕虫打(蚀),盖房子做棚牵、檩子,硬实不弯,经久耐用。那些年,农村盖的栋栋土坯房子,用的木料多半都是刺槐树。刺槐好处多,农村到处都栽植。不过,刺槐有个特点,就是不修枝、不采伐,树身易长疙瘩,老化的快,容易败。对此,农民对刺槐勤修枝多柴火,合理勤间伐,用不完的卖一些,既获得了经济收入,又促其健壮生长。农民称刺槐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林” 。
特别是一到春季,满山遍野的刺槐,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綦花,紫白相间,花儿怒放,到处是一片美丽的花海。那年月生活紧张,一到春上吃的青黄不接,农民们便利用一早一晚一中午的时间,大人小孩提篮挑筐,到处拉(摘)刺槐花。拿回家,放开水锅里轻煮后,捞起来滤去水,拌红薯渣或豆腐渣炒着吃,或用刺槐花包馍吃,虽少油少盐味不怎么好,但能充饥,填肚子,渡春荒。有的还多多拉(摘)一些,晒干存放,随时拿出来食用,刺槐花成了农民的“救济粮”。
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农村条件好了,农民富裕了,细米白面吃不清,鸡鸭鱼肉天天有。俗话说,有肉不吃豆腐。刺槐花虽然不吃香了,但有时也想换换胄口,吃一点刺槐花,既是忆苦思甜,又是图个新鲜。如今,虽说农民吃刺槐花少了,可仍然抢着拉(采摘),用来做饲料喂猪,多养猪创收入;要么做无本生意,多拉些刺槐花煮熟晒干,卖给餐馆里及城里人吃鲜物,也赚了不少钱,刺槐花成了农民的“致富花”。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号召大打“灭荒(消灭荒山)”战役。“灭荒”时间紧、要苗木、投入大,各地根椐实际,在栽植及点播其它苗木的同时,重在以栽速生刺槐为主,为消灭荒山嬴得了时间和效益。紧接着的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及后期的退耕还林,使生态能源建设不断加快。
尤其是随着农村环境条件越来越改善,农民做饭由用沼气,到用液化气,现又用上天燃气,做饭烧柴禾少了。加之高质建材业不断兴起,农民们做家具、盖房子用木料也少了,促进了绿色植被大覆盖。如今山上到处林木茂盛,刺槐同其它树木一样悠哉地生长,繁殖子孙后代。
每到春天,到处的刺槐挂着一枝枝或白或紫的刺槐花,与各种竞相开放的花儿争鲜斗艳,美不胜收,使人无不陶醉,让人心旷神怡。
刺槐树,刺槐花,你是农村人不竭的财富!你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