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全民偶像”
翻开历史长卷,自 1984 年我国重返奥运舞台以来,陆续有中山籍运动员的身影闪现在奥运、亚运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2000年以后,更是“络绎不绝”。90后、00后们说起本土体育明星,可能就认苏炳添、梁文冲等年轻一代。但在老一辈人的回忆中,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最是难忘。“当时有两位中山籍运动员‘出征’奥运,一样相貌俊朗、身形灵动,堪称中山体育事业的绝代双骄。”他们就是乒乓国手江嘉良、游泳健将冯强标。
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就是江嘉良。几乎整个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乒乓球就是他和陈龙灿的时代,其中江嘉良凭借英俊的相貌、高超的球艺、辉煌的战绩,令亿万球迷为之倾倒,堪称中国体坛第一偶像。
最高规格的载誉归来
在有据可查的影像资料和普罗大众目击所见的经验里,江嘉良两次荣归故里的“接待规格”几乎是最高的。中山市档案馆收藏的影像资料显示,1985年和 1987年,江嘉良两次载誉归来时,相关部门都组织了车队巡游,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引来群众围观。很多人回忆,他一走出当时的中山长途汽车站,就被小汽车接上,驶到中山纪念堂欢迎大会上做报告,一路巡游受到市民夹道围观。1985年的照片显示,一身西装的江嘉良被司仪拥簇着站在一辆身披彩带的皮卡车驾驶舱后面,道路上悬挂欢迎他的条幅,两旁的群众纷纷向他注目。车队开到中山纪念堂,会场挂着“热烈欢迎第 38 届世界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江嘉良载誉归来大会”的横幅。江嘉良和市领导坐在台上,上下两层的观众席密密麻麻坐满了人。1987 年又是如此,当接他的车队到达中山纪念堂时,只见公园大门上悬挂的条幅是“热烈庆祝江嘉良蝉联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有人点燃了鞭炮,四只醒狮开始舞动,因围观者众,身穿白色警服的公安干警还得维持秩序。
▲1985年,中山市为欢迎第38届世界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江嘉良举行巡游活动
江嘉良为何受到家乡人如此欢迎?询问长辈才知道,20世纪80年代,关注乒乓球比赛的人都记得江嘉良是开创中国乒乓球一个时代的人。
关于江嘉良的专业水平,在 2007年央视五套播出的纪录片《国球长红》第三集《魔术长新》里,乒乓运动器材专业制造商——上海红双喜集团董事长黄勇武讲述了一个故事,称江嘉良能精确感受到乒乓球哪怕0.001克的变化。这样的精确度比测黄金的精确度还要高。起初黄勇武不相信,就做了一个试验:他造出10个乒乓球,每个球重量仅差0.001 克,找到国家乒乓球队要求分辨。江嘉良把每个球打了几下,就从轻到重给这 10只乒乓球排出了顺序。“结果一个也不差,从此我就服了。”黄勇武说。
之前,中国乒乓球队也出过很多名人,如容国团、庄则栋、郗恩庭,但他们“当打”的年纪正值十年浩劫。只有到了 20世纪80年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加上中国乒乓球开始独霸全球,江嘉良又是其中最出类拔萃者,拥有高超的技术、出色的成绩,还有英俊的外貌,自然而然成了中国乒坛第一偶像。
“一眼结缘”乒乓球
在20世纪70年代,中山人热衷于打乒乓球,或许跟容国团带来的偶像效应有关系。毕竟,这位中山县老乡是新中国体育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如同普罗米修斯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何况当时中国只有乒乓球一枝独秀,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人都在谈论它,乒乓球逐渐确立了“国球”地位。
江嘉良的父亲就职于中山第一建筑公司,也酷爱打乒乓球。当时他们家住月山附近,距离石岐工人文化宫不远。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位于孙文西路44号的工人文化宫是工人们文体娱乐的乐园,设有舞厅、工人剧场、乒乓球室、图书室、工人篮球场、文娱室等,还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集训队和乒乓球队。江爸爸因此有很多机会与别人切磋球技。小嘉良家里不富裕,没有上过幼儿园,家里也没有什么玩具,四五岁时就把床板拆下来搬到门前,中间叠上砖块,拿着父亲的球拍打乒乓球玩。很有可能,他的国球天赋就是那时候潜移默化地生成了。
▲1987年3月,蝉联世界冠军的江嘉良回到中山,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
1970年,六岁半的江嘉良在拱辰小学试读了半个学期,后转学到高家基小学。中山在小学阶段普及体育项目历来做得好,田径、乒乓球、篮球、游泳、体操五大项目最具优势。高家基小学就是以乒乓球为办学特色的。
1971年,中山体校到高家基小学挑选乒乓球“苗子”。在众多儿童中,教练郑洸一眼就注意到了一名身材均称、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别有神、灵动。郑洸感觉不错,拿着球拍走了过去,叫这名男孩看着他的球拍,随着他左右晃动,小男孩反应灵敏,做得相当好。“从江嘉良的反应中,我就知道他是一块练乒乓球的好料。”郑洸教练立刻拍板,把七岁的小嘉良招进了体校。
很多年以后,当年被选拔的选手们都提到,郑教练选拔乒乓球小学员的标准是“人靓”“眼睛有光”。可以说,江嘉良是一眼结缘乒乓球。
无独有偶,15年后,在一个电影界、体育界名人聚集的文艺晚会上,又是他“特别有神,让人过目不忘”的眼睛引起了电影演员吴玉芳的注意。吴玉芳刚主演了电影《人生》,正在电影学院学习,当她向旁边的朋友打听那位穿运动服的“电眼”帅哥是谁时,被耳聪目明的江嘉良听见了。就这样,江嘉良又一眼结缘佳偶,两个人顺其自然地结识、恋爱、结婚,育有两个女儿。
退役多年以后,每逢有国际重大赛事,香港无线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纷纷聘请江嘉良当特别嘉宾,或接受采访,或讲解乒乓球实况。在电视上的他风度翩翩、侃侃而谈,颜值和专业水平一样“能打”。
这些都是后话了。
说回1971年,当年的中山体校全名是中山县业余体校,顾名思义即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的学校——学员们平时要在各自的学校上文化课,定时集合来体校参加项目训练。因为教练太少,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郑洸也不是所有的学员都亲自教,而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训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山业余体校先后与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山市建勋中学合并,把业余训练与全日制文化学习结合在一所学校。现任副校长李子健就是江嘉良在高家基小学的校友,他较晚一届被选拔到体校。李子健回忆:“那时候郑教练只带几名能够打比赛的队员,底下的师哥、师姐带年轻的队员,年轻的队员再带我们这些小孩子。”
郑教练再一次注意到江嘉良,是在一个台风天。那天四处一片漆黑,他觉得应该不会有人来参加训练了。可到点一看,小嘉良竟在妈妈的陪同下,点着马灯冒雨赶到了体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嘉良很快就超越了很多比他年纪大的同学。郑洸觉得很惊奇,连忙去探究竟。“原来,江嘉良在建筑公司的父亲非常喜欢乒乓球,经常到一些厂里与工人进行友谊比赛,小嘉良不时也跟着父亲与大人对打。慢慢地,实战经验丰富了,加上又肯用脑打球,一些大人很快就不是他的对手了。”郑洸教练回忆。李子健也说,当他进入体校时,江嘉良已经不再跟同龄人对练了,不仅“以小打大”,还不时要出去打比赛。
那时候的小嘉良很好强,每次比赛一定要战胜对手才高兴,一输球就泪流满面。作为教练的郑洸常安慰他:“男儿流血不流泪,应冷静分析输在哪里,是技术问题、力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战胜对手。”经过两年刻苦训练,他被选拔进了省体校。
“头号种子选手”
人虽然进了省体校,但学籍却转入了石岐二中——现在的仙逸中学。当时中山县体委与教育部门联合在那里搞了一个“体育级”,把全县适龄体育特长生集中安置到那里学习。如果江嘉良不能进入省乒乓球队,还是退回石岐二中。
在省体校的江嘉良面临选择:将来进省队,还是回中山?只不过,不是由江嘉良自己选择,而是由省队教练选择。
即使后来真调到省队了,其实也还是有危机。毕竟13岁的孩子不懂事,思想上一度有点飘飘然,比较调皮,讲话还容易得罪教练。有一次,教练流露出让他回中山的意思。江嘉良只能让老实本分的父母去“拜访”省队教练。爸爸妈妈话也不多,就拎了两只鸡在那里等着。江嘉良看了看教练,再看了看父母,大家都没什么话讲。坐了半天,教练说:“再留两个月看看吧。”
从那以后,江嘉良乖多了,不仅勤学苦练,还帮着打扫卫生、帮老队员打水。终于,在省乒乓球队站稳了脚跟。
1979 年夏,年仅15岁的江嘉良第一次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全运会预选团体赛。一出场,就连输了6分。他意识到,自己在“信心的较量”面前打了败仗。在日记中,江嘉良勉励自己:“要战胜所有对手,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在逆境中保持信心、冷静和沉着。”
没想到,一个月后在全运会的乒乓球单打比赛中,江嘉良就像换了个人,顽强、黏牙,凭着一股“打不过也要咬两口”的劲儿,出人意料地连胜周平、黄统生、陈新华等几员名将。
他的表现如此抢眼,被国家队教练李富荣、指导许绍发看上了,不久上调国家队。
事实上,江嘉良心理素质很强,又有拼劲、咬劲,特别善于从危机中力挽狂澜后发制人。国家队的教练们也很看重他这些特质,有意地加倍磨炼他的咬劲。江嘉良起初并不理解,有一次忍不住吐槽:“咬的时候太痛苦啊!”许绍发勉励他:“想赢球,就得痛苦,你以为人家都是轻易胜下来的?郭跃华的每一场球都很痛苦,一个运动员要经得起这种痛苦。”
在更加辛苦的练习下,江嘉良的成绩很快就出来了:右手直拍快攻型打法,发球刁,起板快,落点好,步伐灵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器似乎已成,但要先检验一下。
1981 年底,江嘉良参加了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因为是每年年底举行的传统赛事,中国队把它当作一次重要的练兵。运动员在这一比赛中的表现,也将被当作确定世界锦标赛团体阵容的重要参数。江嘉良在这次比赛中精神面貌极好,获得了斯堪的纳维亚杯冠军。第二年,他又陆续拿到亚洲杯亚军、法国邀请赛冠军。
这使他开始以中国队主将的身份频频出现在世界大赛中。1983年,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19岁的江嘉良横扫一批名将,成为中国队在团体赛中一盘未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之后,江嘉良六夺世界冠军。他参加了四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了两次团体冠军和两次单打冠军,成为继庄则栋、郭跃华之后,第三位蝉联男单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当他在第38届世乒赛男团夺冠中再次起了攻坚作用时,一位国际友人称他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种子选手”。
▲主席台上的江嘉良
老瓦自认“最难对付”的人
刘国梁、孔令辉、王励勤、马琳、王皓、马龙、张继科、许昕等几代运动员将中国男乒再次送上世界绝对强队的高度,但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以江嘉良为代表的前辈们积累的经典战例、深刻经验教训,也是成就今天的重要底蕴。
乒乓球之所以是“国球”,是因为其博大精深——很多很多明星,很多很多经典战例,很多很多精神财富,很多很多奇闻轶事。国乒历史上至少有三次经典“战役”是中山人成就的:第 25 届男团比赛,容国团夺冠,为中国乒乓球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26届世乒赛,女乒主教练容国团排兵布阵,推出郑敏之、林慧卿两位奇兵,出人意料地以3比0横扫日本队,首度登上世界之巅——这位郑敏之也是中山人;打得最激烈的,要数第39届世乒赛男单决赛中江嘉良艰难“生擒”瓦尔德内尔。
1987 年第 39 届世乒赛男单决赛中,瑞典队以0比5败给了中国队,但瓦尔德内尔在单打比赛中大发神威,接连以3比0淘汰了陈龙灿和腾义,进入决赛。借连斩两员中国大将之余威,瓦尔德内尔与上届男单冠军江嘉良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巅峰对决。
瓦尔德内尔被很多专家评为“乒乓天才”“史上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他将中国的近台快攻与欧洲远台两面拉弧圈打法融合,擅长将各种技术不断重新组合。事实上,瓦尔德内尔后来的确改变了世界乒坛的格局。在 32年前的那场对决中,瓦尔德内尔先以21比14赢了一局,第二局又一路领先。困境中,江嘉良得以进入国家队的“咬劲”上来了。他大胆运用突击战术,以21比18、21比11 连扳两局。第四局,瓦尔德内尔加强节奏变化,频发短球,迫使江嘉良不能轻易起板,并伺机突击江嘉良的正手,比分一直打到20∶ 16,把江嘉良逼到了悬崖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江嘉良总能在临危处从容应对。他利用发球大胆侧身抢攻,将比分追平到20∶20,最终以24 ∶ 22的成绩蝉联冠军。
赛罢,江嘉良红色的运动服已被汗水湿透,他挥舞双拳仰天长啸,与教练和队友相拥之后,赤身倒在赛场,任由热泪流淌!
这场对决,堪称20世纪乒乓球赛场教科书级的比赛。双方思路清晰,精力充沛,无论战术运用,还是临场发挥,都达到了极致。整场比赛扣人心弦,一波三折,充满了悬念与感官刺激。
粗略统计,从1982年到1987年,江嘉良与瓦尔德内尔交手12次,胜10次,负2次,其中至少有 5 次在重要赛事中力克对方,以至于在他退役两年后,老瓦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声称:江嘉良是他最难对付的中国选手。至于另一位瑞典名将佩尔森,一篇介绍他“丰功伟绩”的文章就坦言:“在1985年的世乒赛上,佩尔森面对江嘉良就像面对一堵墙。”不夸张地说,在乒乓球的世界,几乎整个80年代就是江嘉良的时代。
只可惜,1989年江嘉良退役了。
江嘉良退役后先去东南亚执教,后又辗转广东、上海经商,并开办了自己的乒乓球学校。明星妻子吴玉芳一直相伴相随,陪着他走过风风雨雨。江嘉良经常回中山看望妈妈,只是比较低调而已。
近10年来,只有在有重大国际赛事的时候,我们才能在香港无线或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节目中,看到担任嘉宾的江嘉良。他的眼光依然灵动,俊朗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和阳光。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郭君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