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启迪‖风起里溪动乡野(见证中山70年/纪实12)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8-12

风起里溪动乡野

1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事实上,比小岗村早两年,中山板芙公社里溪村的 6 名支委,“为了让村民吃上一顿饱饭”,冒着坐牢风险悄然拉开一场同样的土地革命——“联产到劳”,一举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1978 年 10 月,中山举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会,县委领导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既然板芙公社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同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征程。第二年,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现场会在里溪村召开。会议要求全省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成功的改革经验,从此,里溪村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广东小岗村”。

40 年白驹过隙,从里溪改革推行“联产到劳”,到 34 年前中山农民梁添胜承包经营 300 多亩土地,开创全省较大规模土地流转先例;从 18 年前小榄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解决农村矛盾,到 2007 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村一级统一核算”改革,整合农村资源,再到农村土地确权,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山人勇立风气之先,在破与立的抉择中,劈开前进路上的荆棘,拨开迷雾。

不变化没法活

板芙南部与神湾交界处,鲤鱼山连绵而卧,两条小溪月角大坑、鲤鱼头大坑沿着山势而下。每到鲤鱼产卵的时候,鲤鱼就会沿着小溪向鲤鱼山洄游,村民就能在小溪中看到数不清的扑腾着的鲤鱼,村落因此得名“鲤溪村”。而后为方便书写,“鲤溪”变为“里溪”。如今,当你行走在山青水绿的里溪村,村民都会跟你热情解释里溪的由来,村民们还会提起另一段里溪的“威水史”——在 40 多年前,为了让村民吃上一顿饱饭,里溪人第一次打破框框,解放农民思想,推行“联产到劳”,紧接着“包产到户”,率先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几个农民干部的大胆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将广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上了一轮新高潮。而由这里开始,农民自己创造的土地变革方式,也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位农民秘密进行“大包干”,小岗村后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其实早在 1976 年,中山里溪的农民就默默地干了起来。回忆起当年的变革,用当时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的话说:“不变化就没法活。”

▲2018 年 5 月 23 日,板芙镇里溪村的清晨风光(中山影像  余兆宇/摄)

“1975 年,我 22 岁成为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有 6 个生产队,1570 人,劳动力 670 人,村子依靠一条长达 2 公里的泥路与外界连接。里溪村有水稻耕作面积 2100 亩,少数是山坑田,多数是有河涌的沙田,从农业耕作来看,算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子。可就这么一个便于耕作的村子,是中山县的落后村,粮食年均亩产 600 斤,人均年收入不足 100 元。每年,里溪大队除上缴 100 斤公粮和 450 斤义粮外,所剩无几。许多社员吃不饱饭,天一黑,就到田里偷稻谷、甘蔗和番薯,吃饱了再带回家,村子治安员每天都能抓到好几个惯犯。”

“有钱谁想做这个?”当时的治保主任林子艺回忆。抓住之后,往往就是当场教育,然后就放他们回去,第二天晚上抓到的还是同一批人。

作为中山的大沙田区,里溪村人均有一亩八分多耕地,却连年不能完成国家的粮食生产任务,甚至有 30% 的农民连自身的口粮也解决不了。与村民饿肚子相伴的,是村民吃惯了大锅饭,人心涣散,出勤不出力,到田间把锄头一放就成了“三只脚”。“开工一条虫,比慢;收工一条龙,比快。插秧插得乱七八糟,浪费土地资源,产量没有保证。”当年的村干部回忆。

当时里溪有 6 个生产队,早上 8 点半,各生产队长打钟催工,人们才懒洋洋起床到田里开工,10 点半收工。下午也是工作 2 小时,一天工作 4小时。来到田间,有的人聊天,有的人端起水烟咕噜咕噜地抽。这种“干多干少没两样,干与不干基本一个样”的分配机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社员出工不出力,也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饥饿之下,村里270 户人中有 30% 偷渡,其中包括村内 15% 的青壮年。林德成说,现在里溪全村至少有过半的家庭有港澳亲戚,都是以前偷渡过去的。

“每当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我家说家里没米下锅了。我也叫他们积极干活,和他们讲道理,说多种粮食就有饭吃了,可是没有用,大环境就是那样,没有人会改变。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得在里溪村没有粮食的时候向板芙公社借,公社没粮就跑到更远的小榄借。最多一次,从小榄永宁借回 2 万斤粮食。去多了脸上不光彩。面对这种局面,里溪村该何去何从?里溪的困局其实大伙心里都明白,出路只有一条——打破思想框框,打破传统生产制度。”林德成说,虽然都明白,但就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当时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规定每家不能有超过 15 只鸡,到了 16 只就要接受批斗。”

冒着坐牢风险推行“联产到劳”

当时,里溪村党支部成员中,赖门久、赖效良、林国明、林国维、林子艺和林德成都是 22 岁到 30 岁的年轻人,有朝气,敢想敢干、敢挑战。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一层窗户纸,问题是你敢不敢捅破。1976年下半年,在林德成的召集下,里溪大队的多名队委集中开会,“我召集支委向大伙提议,解放初土地分到户,家家都富足,我们也干脆单干吧。几名村委听了都十分震惊,尽管知道后果严重,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就是要让大家吃一口饱饭,再说我当时没有结婚,坐牢也不会拖累别人。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要改革。”

然而,如何改?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都被否决,理由是政治风险太大,最后决定实行联产到劳。所谓联产到劳,即分除草、插秧、施肥等工种包给各户完成,还是以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统一耙田、排灌,下种、插秧都是由生产队统一进行。“联产到劳”的方式有五大特点: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没有从集体转移到个人;没有使生产队失去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体现了每个社员在公共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性;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分配单位性质没有改变,社员超产奖励;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联产到劳,不仅降低政治风险,也能提高农民的自由度,调动了劳动力的积极性。“只要按照生产队的要求统一插秧,中间的农活都由农民自己安排。”里溪实行“联产到劳”之后,面貌为之一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最初改革的一、二、五等三个生产队第一年产量提高了 50%,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 800 斤,一队甚至超过 1000 斤。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不仅使三个生产队完成了上调任务,还出现了满足自己口粮外的粮食剩余,部分社员开始将剩余的粮食用作饲料,养鸡养鸭养猪,再拿去市场卖。那时,中山的沙岗墟在石岐榕树头。林德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沙岗墟几乎整条街都是里溪村的父老乡亲。这说明,改革后的里溪群众生活水平已经走在中山前列。改革以前,里溪人基本上住的是茅草屋,到了 1980 年,砖房、水泥房纷纷出现。

▲2018 年 5 月 23 日,俯拍板芙镇里溪村民居(中山影像 余兆宇/摄)

里溪的变化自然逃不过上级领导的眼晴。改革伊始,板芙公社负责农业的副书记孙兆生就把里溪的事汇报给当时直属的上级佛山地委,地委书记杨德元说:“这件事,你们私下搞可以。但是,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了。”据林德成回忆,《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都有记者来里溪采访过。尽管乡亲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但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房子要不要建?孩子上学怎么办?“为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决定推行‘分产到户’,规定每亩上缴多少粮食,剩下的为家庭所有。但这样的提法,遭到了部分干部的反对,有些队员也不敢要土地,担心被追责。我们几个日夜出去做工作,到田头、上门户跟村民商量,最后赞成和不赞成的各占一半。此时,政府对于里溪的做法没有过多干涉,这使得我们的胆子更大了。分田到户后,我就发现,无论何时田里都有人劳动。上级对里溪大队的改革持这样的态度:一不支持,二不反对,三不鼓励,四不提倡,五不报道,六不推广,简称‘六不’。那时村民们忙完地里的活儿,就养鸡鸭来赚钱,农民不仅有足够的粮食上缴,还能剩下几百斤自己支配。加上平时蓄养牲畜,开荒自留地,腰包鼓了起来。”

1978 年 10 月,中山县委宣传部联合中山党校组织各单位、各部门举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会。经过思想的解放,县委领导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既然板芙公社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在里溪带动下,1979 年春,板芙公社在板芙、禄围、寿围、金钟等大队中选 19个生产队作为试点加以推广,其中 15 个生产队早造粮食获得大丰收。这些队的联产面积只占全社水稻总面积的 14%,但增产的稻谷却占全社增产总数的 25%。到了晚造,全社推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增至 84 个,超过生产队总数的六成。两年后,全公社内已经有九成生产队实施了联产责任制。

堤口一旦被冲破,思想的浪潮便不断涌来。1979 年 6 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中山县考察,反复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见,虚心向农民学习。习书记的指示,更促进了板芙里溪经验的进一步推广。1979 年 8 月下旬,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会议指出:全省要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成功的改革经验,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破解难题仍需勇气与智慧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农村稳定。地处改革潮头的中山,从来就不乏改革创新的实践。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新的矛盾中总有新的探索。分田到户后,土地分散零碎,农民最多只能解决温饱,无法致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中山土地的流转也逐渐开始松动,出现了连片承包经营的种养专业户。从 1982 年开展包产到户,到 1999 年土地二轮承包,2002 年中山市全面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按照每个家庭“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进行股权固化,量化到人,农民按股分红。这种模式提高了农民收入,仅土地集体发包一项,土地连片使租金大幅提高,再加上农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实行入股经营的大部分村居,集体出租每亩租金比之前单家独户的租金多了一倍。三次土地承包政策的适时调整,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激发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活力,对中山“三农”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2016 年,中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铺开。2018 年,全市 20 万农户将全部领取“红本子”,这是中山市对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岁月如梭,40 年过去了,种地曾经是村民的命脉,但对于如今已过 65岁的林德成来说是一种习惯和消遣。他家有一栋三层高的自建房,两层出租,一层自住,吃穿不愁。里溪村如今的党支部书记林国厂告诉记者,2017 年,里溪村村民平均年收入 3 万元左右,大部分靠外出打工或者出租房屋。“早在 20世纪 90 年代左右,村子来了许多外商投资建厂,再加上政府征地,村民种地为生的传统就此打破,而租赁所得确实也让村民收入提高。2016 年,里溪村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个村子种植水稻的不过三户,村民大多

都有自建房出租,早已不靠种粮生活。”他还表示,未来的里溪将逐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盘活工业企业闲置产能,增加工商业项目,搞活经济,同时整治人居环境,深挖“广东小岗村”和“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探索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板芙里溪村老书记林德成

回望过去,嘴里一直说不害怕,但林德成说他也担心过被批斗,去坐牢。“好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建设、劳动致富开始被提倡,里溪人也成为十里八村的榜样,我作为正面典型天天被拉去作报告。我们那一代人都是闯出来的,靠的是勇气,不闯怎知行不行,所以也没什么遗憾。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打工再怎么都比种地收入高,实在不愿打工的也可以靠出租自建房赚生活费,种地已经是过去式。时代在变化,人也在改变,但大家的期待都是一样的:日子过得更好,收入再高一点,里溪越来越富裕美丽。”

40 年前,里溪大队依靠改革解决了社员温饱问题;40 年后,中山在新起点上破解深层次矛盾、谋求高质量发展,依然要靠改革。而对于里溪来说,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建设特色小镇,实施振兴乡村计划,仍然是摆在里溪人面前的问题,仍然需要 40年前的精神和勇气。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郭君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2025年一季度中山GDP同比增长4.2%
20184人浏览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