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石子,牧猪人走出一条脱贫路
山,还是那座山。人,也还是那个人,那些人。事,也还是那件事。但面貌变了,路宽了,农居刷白了,有的加装了马头墙。响溪边,一栋栋木头别墅点缀其间,山村别有风味了。
一别四年。
我今天是作为乡村建设促进会受邀嘉宾,来看农村发展路径典型的“跳石子”。我又来了。
跳石子是莽山西岭村的一个瑶民小村落。黄莽公路未改造前,离场部有十几里路。小孩上学要自带中饭,走个多小时。没桥,踩着溪中踏石过河,故谓跳石子。现在的跳石子和过去比,简直天上人间!黄莽公路穿糍粑岭隧洞,过乐水河大桥不久,路边有硕大石头,上刻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一条稍小的水泥路溯沟上行几公里,一块稍开阔地方,就是瑶寨。房子是典型瑶族建筑风格,除新房是钢筋水泥,其他都是夯土墙杉皮盖坡屋顶,还有几栋原木勾栏结构房。村子只三十四户百四十口人,全是赵姓。农家成了黑豚口味体验馆。黑豚养殖基地还要沿沟斜斜地上,到南岭山脊下,水穷处。公路一直通到了山脚。
跳石子的蝶变,全因这里诞生了一个特种农业养殖项目——莽山黑豚养殖场及品味馆。
四年前,我受派到莽山扶贫,担任工作队长。进村不久,就得悉西岭村跳石子组有个依托山地野放养猪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项目,而且效果还很好。我一下就来了兴趣。作为农村长大的人,对养猪这个传统工艺是熟悉的。找猪菜,剁猪菜,喂猪卖猪杀年猪,种种场面熟悉不过。也深知,传统养猪法只是零存整取,并不赚钱。它是怎样利用现代技术和营销理念来改造传统养殖项目,带动一个小组贫困户共同致富的呢?据说领头人还是个教授学者,号称现代牧猪人,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我来了兴趣,很想早点了解情况。
不久机会来了。
那天听说项目带头人何勇先生来跳石子商量工作,我在村乡干部引导下正式拜会了何勇先生。矮个平头,短髭长髯,面善白布衣,有点仙风道骨风貌,过目难忘。交谈后才知,何先生曾是本地某大学老师,后又在广州开过律师楼,已是身价百万的名律师。15年,着手创办莽山跳石子黑豚养殖基地,经历丰富着呢。都知道农业项目来钱慢风险大,为何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我很想知道答案。
何先生饶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他到湘西选猪种,莽山野化训养,考察养殖环境,跑农大研究院请专家指导,自主研发调配饲料等故事。小小一头猪,饱含大学问。讲起来眉飞色舞,好像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其实过程曲折得很呢。熟悉他情况的周院长悄悄跟我介绍,当初舍弃高薪转行的各种阻力,最初住跳石子茅棚修路办场,动员农户各种艰辛。讲来讲去还是一种情怀啊。
交往多了,我对何勇的了解也越发多了。何勇先生的牧豚事业已越做越大,每年出栏黑豚近千头,产品远销长沙广州等大城市,产值年过百万。桂阳临武等地多批农户前来考察学习取经。去年,韶关翁源县的领导还带队来参观,请他去现场指导办基地。何勇的合作社,取名土里巴几公司,与农户五五分成。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客户随时了解订购产品现状。他还有自己的公众号,宣传公司基地的业务。
我对其公司组织业务经营情况不甚了了,只关心其效益和入股农户分红情况。后了解,该组贫困户全是公司股东,又在基地打工,除每月工资收入外,每年还向农户分红,累积已近百万。借助来体味消费,甚至度假消暑的客流,农户又额外销售了自产茶叶及山货土产,也是一笔不菲收入。我这次就刚好遇到了一批来自深圳和广州的学生夏令营,已住了六天。
“主席,该你讲话了。”在旁人提醒下,我从历史中拉回到现实中来。是的,我该讲几句。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了解这里,也思考过农村出路问题。我强调了产业化问题,提出入准行,选准项目。然后,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产业做大问题。最后,分好蛋糕。分好蛋糕也是涉及能否把产业做大的核心问题。跳石子模式可贵之处就在于人人参与利益共享。
农业是个古老产业,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现代化中国也无从实现。现在,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强力抓,民间智库在乡村振兴中也在定位发力。乡村振兴,首先是经济振兴,产业振兴。跳石子的经验,关键还是遇到了人。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把农业振兴当作了事业来做。他们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运作,应用先进技术和现代营销理念,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品牌!大农场模式别地可用,南方山区精细农业可能更符乡情。农业难为,但事在人为,路子走对,也大有可为。希望越来越多乡贤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文棚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文责自负。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