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强化八大基础支撑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是八大基础支撑能力之一,包括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工匠。
作为制造业名城,中山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新增8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山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如何培育、壮大一批数字工匠,为数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中山市工程师学会专家进行探讨。

吴剑辉 黄湘婷:
构建“精准培育-场景赋能-生态留才”闭环体系,
筑牢中山智造数字工匠根基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中山制造业正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迈进。数字工匠作为掌握数字技术与制造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构建“精准培育-场景赋能-生态留才”闭环体系,激活数字工匠价值,对筑牢中山智造人才根基、重塑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精准培育:锚定产业需求育才
(一)明晰产业人才需求
中山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智能家电、五金锁具、板式家具等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为培育适配的数字工匠,需精准把握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人才需求。可由政府牵头,联合工信部门、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开展产业数智化人才需求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企业生产车间、召开转型座谈会、分析技术改造项目等方式,梳理出工业互联网运维、智能控制编程、数字化生产流程优化、工业大数据分析等10余项核心技能需求,编制中山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数字工匠能力标准,明确不同产业、岗位对数字工匠的技能要求,为人才培育提供清晰指引。
(二)构建多元培育体系
职业院校是数字工匠培育主阵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需依据《能力标准》动态调整专业与课程体系。例如,针对智能家电产业对全屋智能系统集成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融入ZigBee(一种应用于短距离和低速率下的无线通信技术)通信协议应用、智能场景联动控制技术、设备调试运维等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衔接。
除院校常规培育外,定制化培训是补齐企业人才技能短板的关键。工信部门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定向化、小班制”培训,邀请华为、西门子等企业专家,围绕数字化车间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智能产线运维授课,提升企业技术骨干数智化技能。针对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问题,可搭建“中山数字工匠在线学习平台”,上线工业软件操作指南、设备数字化改造案例、5G+工业互联网基础应用等课程以供学习。
二、场景赋能:聚焦转型实践用才
(一)赋予数字工匠技术主导权
企业数智化转型场景是数字工匠施展才华的核心平台。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改造项目中,可设立数字工匠攻关小组,选拔技术精湛的数字工匠任组长,赋予他们技术方案制定、资源调配主导权,推动技术难题精准破解,加速转型项目落地。在示范工厂、车间建设中,可推行数字工匠项目经理制,选拔优秀数字工匠全面负责智能产线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赋予技术决策、进度把控、资源协调权限,确保建设成果贴合生产实际需求。
(二)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为激发数字工匠持续创新的动力,需构建成果转化与价值激励体系。企业应建立数字工匠创新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成立由技术专家、企业管理者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数字工匠主导开发的技术专利、工艺改进方案、降本增效措施等进行量化评价。对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成果,可按年创造效益的1%-3%给予数字工匠现金奖励,若年降本超百万元,可奖励数万元至数十万元,让技术创新价值更直观。同时支持数字工匠参与智能家电、五金锁具等行业数智化转型技术规范制定,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提升其行业话语权与职业成就感。
三、生态留才:构建全维保障体系
(一)政策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留才需先留心,政策保障是关键。中山市政府应出台数字工匠专项支持政策,从生活保障、职业发展等维度,为数字工匠打造全方位支持体系。生活上,为特级数字工匠提供安家补贴、优先安排公租房,保障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消除人才生活顾虑;职业发展上,打破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的职业边界,构建数字工匠职业发展双通道,技术序列设“首席数字工匠”“特级数字工匠”岗位,给予对应薪酬与研发资源;管理序列允许优秀数字工匠转岗车间主任、技术总监,打破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
(二)文化引领,提升职业尊崇感
营造尊崇数字工匠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增强人才归属感与职业荣誉感。可打造中山数字工匠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设置技能竞赛、创新成果展览、数字工匠表彰等环节。在技能竞赛中,应聚焦工业互联网运维、智能设备调试等核心技能,让数字工匠现场展示绝技绝活,为人才提供技术交流、切磋的平台;创新成果展览集中呈现数字工匠主导的智能产线改造、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创新成果,展现人才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数字工匠表彰环节,对十佳数字工匠、产业突出贡献工匠等进行公开表彰,邀请市领导颁奖,主流媒体全程报道,让数字工匠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提升职业荣誉感。
同时,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打造数字工匠展示墙,展示优秀数字工匠的事迹、创新成果,传播数字工匠精神;推动行业协会成立数字工匠交流协会,定期组织技术研讨、户外团建、家庭日等活动,促进数字工匠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职业归属感,让他们在交流中成长、在团建中融入城市,真正扎根中山、服务智造。
(三)技艺传承,筑牢人才梯队
数字工匠技艺传承,关乎产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要设立中山数字工匠传承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资深工匠开展师徒传承工作。遴选技术精湛的特级数字工匠,与青年技术骨干结成师徒对子,签订传承协议。师傅传授智能设备运维技巧、工业软件二次开发经验及项目问题解决思路,徒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通过这种传帮带模式,加速青年人才成长,筑牢中山数字工匠人才梯队,保障产业数智化转型人才后继有人。
数字工匠是中山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以“育用留”闭环体系为支撑,精准培育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让其在转型实践中释放价值,通过政策、文化、传承构建全维留才生态,必将吸引更多数字工匠扎根中山、赋能智造。当越来越多数字工匠在智能产线调试、示范项目攻关、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作用,中山智造将突破数智化转型瓶颈,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吴剑辉系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黄湘婷系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平:
构建“育-用-留”全链条,
释放中山数字工匠新动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为制造业升级指明了方向。中山作为制造业强市与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亟需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数字工匠,为其优势产业注入新动能。要让数字工匠真正大有用武之地,须构建“育-用-留”全链条人才体系,夯实“人工智能+”战略的人才基石。
一、“育”之有方:构建产教融合的培育链
“育”是人才链条的起点。必须紧扣中山产业特色,构建需求驱动、优势互补的育人新生态。
1. 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化产业导向课程体系
推动成立由企业技术高管、院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中山小家电、五金、灯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需求,联合开发与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与真实项目案例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2. 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车间即教室”模式
支持校企共建“数字工匠实训基地”,将真实生产环境和技术标准引入教学。推行“校企双导师制”:企业技师主讲,带领学生完成AI质检、预测性维护等任务;院校教师侧重理论提升。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共享型数智制造实训中心,低成本模拟智能工厂全流程,提升实战能力。
3. 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
鼓励行业、企业发布“数字工匠岗位能力白皮书”,实施“产业导师特聘计划”,支持企业人才到院校兼职任教。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成效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绿色工厂评选等激励体系,增强企业育人主动性。
二、“用”之有道:搭建实战赋能的用人链
“用”是链条的核心。须激活企业主体作用,以真实场景和实战项目驱动,让数字工匠在破解产业痛点中提升技能、实现价值。
1. 以赛促用:以技能竞赛激发创新活力
定期举办“中山数字工匠技能大赛”,设立如“工业AI算法调试”“智能产线协同优化”等赛项。对获奖选手优先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给予奖金激励,并纳入“数字工匠人才库”,优先推荐至重点企业。推动大赛成果反哺教学,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用”。
2. 以项目促用:以技改攻坚锤炼实战能力
推行“数字工匠技术攻关项目揭榜制”,鼓励企业发布生产痛点,由数字工匠牵头攻关。对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给予技改补贴,为核心工匠颁发“数字化转型贡献证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的重要依据。
3. 以生态促用:构建持续赋能的支持体系
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联盟机构等,开展“数字工匠巡回培训计划”,围绕AI应用、工业软件操作等主题,为企业输送新技术。鼓励企业设立“数字工匠工作室”,给予经费支持,使其成为技术攻关和传帮带教的平台,推动数字工匠从“生产主力”向“创新主力”跃升。
三、“留”之有效: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留”是链条的保障。需构建“有待遇、有前景、有尊严、有归属”的综合生态,让人才愿扎根、能成长、有成就。
1. 强化物质保障,以竞争力待遇留住人
制定数字工匠薪酬指导标准,引导企业对关键数字技能人才给予薪酬溢价。设立“数字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对高级工及以上任职关键岗位者给予每月补贴。实施“数字工匠安居计划”,提供人才公寓、安家补贴及子女教育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2. 打破成长天花板,以多元化发展通道激励人
构建以“数字技能认证、项目贡献、创新成果”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推行数字工匠职称评审直通车,对在企业技改中发挥核心作用、创造显著效益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数字技师”“技术专家”等高级岗位,享受管理层待遇,拓展“从操作岗到技术岗、从车间到研发室”的职业发展路径。
3. 提升社会认同感,以城市尊崇礼遇凝聚人
举办“中山数字工匠表彰大会”,对杰出代表予以重奖和表彰。开展“数字工匠明星”评选与宣传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创新成果与匠心故事。组建“数字工匠宣讲团”,走进校园、企业分享经验,弘扬“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
4. 优化城市软环境,以宜居宜业生态滋养人
在数字工匠聚集区、产业聚集区等组织技术沙龙、跨界交流、城市体验等活动,营造浓郁的数字技术交流生态,增强人才对中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从“落地就业”到“安心安家”的转变。
总之,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核心在于“人”的转型。中山应以“育”之有方储备英才,以“用”之有道搭建舞台,以“留”之有效巩固根本,构建全链条机制,让数字工匠成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先锋队,为中山打造“智造强市”注入持续人才新动能。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5年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高职人才培养适配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莫礼:
政企校协共同点亮
“智造”升级的“数字人才之光”
当前,全球制造业版图正被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深刻重塑。中山作为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名城,敏锐把握时代脉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8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6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打造“全屋智能”全国典范。蓝图的实现,亟需一批既精通传统制造工艺、又深谙数字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工匠”作为核心支撑。
一、中山培育数字工匠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工匠绝非简单叠加“数字”与“工匠”的标签。他们是在深厚产业积淀基础上,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具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精益化管理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中山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关键引擎。
数字工匠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技术融合的桥梁。能将前沿数字工具精准应用于家电、家具、五金等中山优势产业的具体场景;二是质量升级的推手。依托数据驱动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控制与产品质量跃升;三是效率革命的先锋。通过流程优化与智能调度,大幅提升资源利用和生产效能;四是创新突破的源泉。在数字化实践中敏锐洞察需求,驱动产品、工艺、模式持续创新。
中山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明确的政策导向,为数字工匠培育提供了沃土。政府强力推动的“链式改造”和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更创造了广阔的需求空间。但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传统技能人才基数大,但具备系统性数字素养与跨界能力的数字工匠严重短缺。二是中小企业转型困境。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面临认知、资金、技术门槛,难以独立培养和吸引高端数字人才。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院校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校企协同培养数字工匠的机制尚未成熟。四是职业吸引力有待提升。数字化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社会认同感及薪酬回报需进一步强化。
二、协同发力:构建中山数字工匠培育与赋能的全生态体系
让数字工匠在中山大有用武之地,绝非一蹴而就,需政府、企业、院校、协会等多方协同,构建“引、育、用、留”的全链条生态。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牵引。将数字工匠培育纳入城市数字化战略核心,在落实国家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时,同步制定专项的数字工匠培育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路径与资源保障;加大财政精准扶持,设立数字工匠培养与认证专项基金,对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给予人才培训补贴;对成功培养或引进高层次数字工匠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加快开发符合中山产业特色的数字工匠能力标准与评价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与薪酬待遇、职业晋升、社会荣誉(如“香山工匠”评选向数字技能倾斜)强挂钩。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政行企校”共同体,推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联合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如工程师学会、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实体化平台。共同开发融合最新技术标准(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智能产线运维)的课程体系与活页式教材;推广“双元制”“学徒制”升级版,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真实项目场景和实习岗位。试点“数字工匠学徒班”,企业导师与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建设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整合资源,依托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等平台,建设具备先进工业软件、仿真系统、智能产线(如柔性装配线、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区域性共享型数字工匠实训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三是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打造“用武之地”。企业要成为数字工匠培育的主阵地,引导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和转型先锋,将数字技能提升纳入员工发展规划,设立“首席数字官”或“数字化转型专员”岗位,系统性推动内部数字技能培训(如低代码开发、数据分析、MES/ERP深度应用);推动“链式改造”与工匠成长互促,在智能家电、板式家具、五金锁具、电梯等行业“链式改造”标杆项目中,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带动链上中小企业共同开展员工数字技能提升计划,形成产业链人才协同升级;搭建内部创新实践平台,鼓励企业设立“数字化创新工作室”“QC数字小组”,给予数字工匠资源支持,鼓励其在解决生产痛点(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工艺参数、利用视觉检测提升质检效率)、开发小微应用(如设备预测性维护小程序)中施展才华;举办高水平技能竞赛,由工程师学会、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等联合政府部门,定期举办聚焦工业软件应用、智能产线调试运维、数据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香山数字工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选才、以赛兴业。
四是营造崇尚数字工匠的社会氛围与生态。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宣传中山本土数字工匠在推动企业转型、提升质量、创新突破方面的生动案例和突出贡献,塑造新时代技术明星;发挥协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中山市工程师学会、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数字工匠沙龙”“技术研讨会”等,促进知识共享与经验碰撞,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公益诊断和技能培训,向政府建言献策,反映行业人才诉求;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推动企业建立管理序列与技术技能序列并重的“双通道”晋升机制,确保顶尖数字工匠可获得与管理者相当的尊重与待遇。探索设立“特级数字技师”“首席数字技能专家”等岗位。
数字工匠是中山制造业在数字时代重塑竞争力的宝贵战略资源。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唯有以战略眼光前瞻布局,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以务实举措精耕细作,方能厚植沃土,让数字工匠在中山这片制造业热土上真正大显身手、大放异彩。
(作者系中山市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山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协会会长)
【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