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虽至,但天气依然炎热
室外温度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运动
中暑的风险大大增加
于是
越来越多热爱运动的朋友
将跑步时间转移到了夜晚
相比起晨跑
夜跑的优势有哪些?
消除疲劳:经过一天的工作,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者相比,夜跑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
身体灵活可进行高强度运动:相对于晨跑者,夜跑者由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
有助睡眠:在睡前4~5小时进行夜跑有助于睡眠。
注意:年龄较大、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太适合夜跑运动。
凉爽的夜风拂过
仿佛为奔跑的步伐
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不过,夜跑虽好
这几个坑千万不要踩
避开“伪凉爽”时段
选对时间才是第一步
不少人觉得 “越晚越凉快”,其实这是个误区。夜间地面余热未散,凌晨1~4点反而可能因空气流通差导致体感闷热。
科学选择:优先选晚上7~9点,此时气温较白天下降5~8℃,且仍有自然光辅助照明;其次是清晨5~6点,需注意避开晨雾天气(湿度>80%时暂停)。可通过手机天气 APP查看“体感温度”,超过30℃就别出门了。
装备别只图好看
这些设计能救命
“穿黑色显瘦”“鞋子随便穿穿就行”——这些想法可能让夜跑暗藏危机。夏季夜跑装备有三个“必选项”:
-
跑鞋:认准网面材质(透气排汗)+ 前掌可弯折设计(减少膝盖压力),比普通运动鞋能降低30%的扭伤风险。
-
反光装备:手腕带、鞋贴等反光配件比带反光条的衣服更灵活,能让50米外的司机提前发现你。
-
便携灯:选续航3小时以上的头灯,比手机手电筒更稳定,尤其适合公园、江边等光线复杂的路线。
-
避雷提醒:别穿纯棉T恤!出汗后会贴在身上,不仅难受还可能引发皮肤摩擦伤。
路线选择很重要
这几个地方绝对不能去
绝对禁区:
-
无灯小巷、工地周边:误入未标识工地,可能会导致骨折。
-
机动车辅道:夜间司机视线差,被剐蹭风险比白天高40%。
推荐区域:
-
封闭园区(如高校操场、体育中心):有监控且无机动车干扰。
-
滨江绿道(带护栏+路灯):视野开阔但需避开施工段。
补水不是“渴了才喝”
错误方式会致命
“跑前灌一瓶冰水,跑中猛喝矿泉水”—— 这是很多人的补水习惯,却可能引发水中毒或肠胃痉挛。
补水公式看这里:
关键提醒:冰饮温度别低于5℃,否则可能刺激食道痉挛。可以把矿泉水冻成“半冰半水”状态,跑时既能降温又不会太冰。
夜跑的意义是为了健康
别让错误习惯变成风险
避开高温高湿时段、穿对装备、
选好安全路线、科学补水
记住以上这些细节
让你的夜跑既舒服又安全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编辑部
编辑:刘姝晗
二审:黄锶铭
三审:李春媚
素材来源:广西疾控、湖南疾控、健康中国、央视网、广东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