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重工:产品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逆势上扬|外贸破局 企业探路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柯颂 发布:2025-05-19

“我们今年的出口还是按照原定的目标发展,甚至比预计的势头更好。”五月的横栏镇,阳光穿透广东中艺重工有限公司的巨型车间,洒在创始人林俊宇的笑脸上。

当许多传统制造业在国际贸易风浪中颠簸,中艺重工却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划出一道逆势上扬的轨迹。

林俊宇向记者讲述企业发展历程。记者 文波 摄

从“铁疙瘩”到“艺术品”
40年磨一剑的品质执念

1985年,当林俊宇创办中艺重工时,没人想到这个生产锥形钢管杆的小厂,日后会成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纪工程“钢铁脊梁”提供者。

“品牌是40年积累出来的。”他摩挲着车间里一块热浸镀锌钢板,指尖掠过光滑如镜的表面,“你看这镀层,厚度精确,客户十分满意。”

企业加工设备。记者 文波 摄

这份执念,源于1999年那个刻骨铭心的“质量警示日”。当年11月4日,一根灯杆因焊接缺陷断裂,虽未酿成事故,却让林俊宇做出惊人决定:全体员工当天只喝白粥。“这不是作秀,是要让每个人记住,质量不过关,就没饭吃。”此后每年这天,车间都会响起悠长的警示铃,白粥咸菜成了中艺食堂的“保留菜单”。

如今,走进热浸锌车间,环形流水线上的钢构件要历经12道工序、38项检测,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酸雾回收率超98%,连国际热浸锌协会都将这里定为培训基地。

重工“智”造
把钢铁炼成“科技范”

在重工领域突围,光靠“死磕质量”还不够。当东南亚低价竞争者蜂拥而至时,中艺重工却把目光投向了实验室。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6家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让这家传统制造企业长出了“科技翅膀”。

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碌。记者 文波 摄

最亮眼的突破,是那台来自比利时的智能钢板成形机。这台“钢铁巨兽”能将100mm厚的钢板折弯成精度达0.1mm的曲面,生产的折拼式桶状塔筒(又称“片片组合塔筒”)颠覆了行业规则——传统风电塔筒受运输限制,高度难超100米,而中艺的专利技术通过模块化拼接,让200米高的塔筒成为可能。

这种“智”造实力,让中艺重工在哈萨克斯坦总统府项目中一战成名。6支54米高的智能灯杆,集成了照明、监控、自动升降除雪功能,12米一节的模块化设计让十多个集装箱漂洋过海,现场安装误差“零返工”。

逆风出海
当“中国制造”成为品质代名词

2023年,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中艺重工的海外订单却逆势增长22%。在东南亚市场,竞争对手用低价抢单,中艺却亮出“环保牌”——作为联合国CFC首批环保热浸锌项目实施企业,他们的镀锌工艺能耗比行业平均低18%。

“东南亚客户算了笔账,用我们的构件,虽然采购价高5%,但后期维护成本省了30%。”海外销售负责人林子楷翻开订单簿说,海外市场的订单占比已达10%,“欧美客户最看重的不是价格,是认证——我们的焊接工艺通过加拿大CWB认证,这张‘入场券’,让我们在北美市场站稳了脚跟。”

3200T智慧杆数控成型机正在加工巨型钢管。记者 文波 摄

逆袭之路
在“粗”产业里做“细”文章

站在车间高台上,林俊宇望着远处整齐码放的风电导管架,勾勒出未来图景:“我们计划建海工智慧产业园,把镀锌、焊接、检测等配套企业聚在一起,形成‘一站式’服务链。”这位60多岁的企业家,手里还攥着最新的研发计划表——海上风电重型导管架、智能升降式防台设备……每个项目都瞄准行业“卡脖子”环节。

40年风雨,中艺重工的逆袭之路揭示着朴素真理:在重工行业,“粗”是表象,“细”是内核。当别人拼吨位时,他们拼精度;当别人打价格战时,他们练“专利盾”;当全球市场动荡时,他们用40年积累的品质口碑筑起“防风墙”。中艺重工用40年的“慢功夫”证明:当品质成为信仰,当科技融入血脉,即便是最“粗”的产业,也能在全球化浪潮中,走出一条闪耀着智慧与匠心的“细”路。

【策划/统筹】查九星 张房耿 徐钧钻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