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无人不知的杏仁饼,其故事你又知几多?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舒饭 发布:2023-11-07

不论远近,说到中山的菜肴,石岐乳鸽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至于中山的饼食,最为人熟识的则肯定是杏仁饼了。

1937年出版的《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里显示,20世纪30年代中山每年销往香港、澳门的乳鸽有1万只,而同时销往港澳和广州的杏仁饼有3万罐,每罐装有50只饼,那就是150万只了(要知道那时是纯手工制作)。但那本书似乎忽略了一处地方,那就是大上海。1925年12月上海《申报》就有香山杏仁饼的广告,还是咀香园的,售价每罐1元4角;1934年,在由中山人开办的新新百货广告上,也有中山杏仁饼的身影,当时上海许多店铺和酒楼餐厅都有中山的杏仁饼出售。

在1949年5月1日的本地《建中日报》“石岐风光”栏目上有这样一则短讯:“……南来客日众……到了石岐,通常都来吃吃乳鸽,买些杏仁饼和蠔油、虾酱之类,才肯回到广州或香港去。”


1956年4月9日的香港《大公报》。


旧上海新新百货广告,内有“中山佛动心奶油杏仁饼”。


以上是旧上海国货公司和冠生园广告,内有中山杏仁饼。


1956年4月20日的香港《大公报》。

以上是中山易味庐和咀香园杏仁饼的老广告。

到1956年的4月,香港《大公报》竟然分别在9日和20日发表了关于中山杏仁饼的专题报道。其中9日的标题是“杏仁饼的好运道”,里面有这样的描写:“……据说杏仁饼的诞生地还是易味庐饼家。是这家饼店的一个工友看见炒米饼坚实如铁,淡然无味,销路不好,用绿豆粉、猪油、杏仁和白糖等模仿炒米饼的制法做成的……杏仁饼松化可口,一出世就销开了。很多人爱吃,有一个中年妇人不仅欢喜吃,还学会了做。她改进了一下制法,用的料又比较好,所以饼子吃来更香脆,她的亲友纷纷请她代做。后来,托她做的人多了,她想不如做来卖吧,于是便开起小铺子来——这就是咀香园,渐渐地它的声誉竟压倒了易味庐……驰名的饼店除了咀香园以外,还有趣香、佛笑园、凤香等……”

已经去世的杨悦生是中山人,熟悉中山文史的他于1990年写有《中山杏仁饼史话》一文,杨先生说他当时走访了易味庐饼家第二代传人(创始者梁星如的女婿李琴初、女儿梁佩珍夫妇),第三代传人杨发,咀香园饼家第二代传人和当年同做饼食行业的多位前辈。杨先生在文中说,清光绪年间,石岐已有饼铺生产和销售绿豆饼,而住在照壁街的一位年轻小贩梁星如特别喜欢研制改良绿豆饼,经反复试验,终成功创制了一种方形的新品种,称杏仁饼,起初肩挑贩卖,后开设饼铺,名易味庐。

易味庐的生意在清末已不错,到了民国初期更为兴旺。易味庐于1922年参加广东省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获数个奖项,4个金、银质奖牌和奖状一直放在铺内,直至1939年日军侵占中山时才散失。

至于咀香园的后起,杨先生在文中的讲述也颇具故事性。说在民国初年,石岐兴宁里8号的萧家大屋里,萧大少爷和兄弟好友每天必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斗蟋蟀,每次也必吃易味庐杏仁饼,而去买饼的大都是萧的庶母潘雁湘,她是顺德凤城人,通晓烹饪技术、懂制饼。她先到易味庐买饼,后模仿制作,经反复琢磨,她制作的杏仁饼已达到易味庐的水准,后无需再去帮衬了。

潘雁湘所做的仿制杏仁饼,起初只是为了满足萧大少和他的兄弟朋友,后来,她与萧大少的儿子萧干伟等8人创办了一家杏仁饼铺,取名嘴香园。

杨先生在文中说,嘴香园是萧大少萧友柏起的名字,但后来发现因为“嘴”字笔画多,用饼模印出来的饼,该字会挤在一起不好辨认,于是改成笔画较少的“咀”,咀香园的名号就一直沿用至今。


李浩源(石岐惠赞饼铺第三代传人)。(摄影|余兆宇)


石岐惠赞老饼家。(摄影|余兆宇)


老式的饼包装。(摄影|余兆宇)

到1939年,仅在石岐,大小的杏仁饼铺就有28间,除了最早开办的易味庐、咀香园外,还有一家叫“惠兴”的,名气也不小。

1947年,孙中山的侄孙孙乾出任中山县县长,他到易味庐品尝杏仁饼(事实上,从孙的官邸到学宫的县政府,兴宁里巷口是必经之路)后,认为的确名不虚传,于是也写了“齿颊留香”四字相赠。1950年,当时的主办人认为“齿颊”二字与“颐”字意思相同,便把易味庐改名为“颐味庐”。而后来,易味庐和颐味庐两个牌子都有人在用。

位于孙文西路南端的兴宁里,又称牛角巷,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可以说是杏仁饼巷,咀香园在这里开业,后改换门庭的易味庐也移到此处,巷子里还有一户李家,1941年在此出生的李浩源,现在是惠赞饼家的第三代传人,他有9兄弟(其中二人早夭),清一色男丁,而对面的另一户人家则是9千金,“不过,我们9公子和对面9千金也没有产生一对鸳鸯。”李浩源回忆时笑着说。他的祖父李溢棠是另一家著名杏仁饼家惠兴的创办人,而之前李溢棠也是在咀香园打工的。至于李浩源的叔公李彬棠,也即是李溢棠的弟弟,则是咀香园最早的创办8人其中之一。李溢棠开了惠兴(原店在孙文西中西药局往东隔两间,离牛角巷很近)。到1950年清明的前一天,李溢棠的儿子李汉涛又在同一条巷里开了惠赞。

说了好些杏仁饼的故事,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杏仁饼究竟有没有杏仁?

爱吃饼的粤人时常会说这样一个玩笑话:鸡仔饼冇鸡仔,老婆饼冇老婆。那杏仁饼有没有杏仁呢?上面提及1956年4月9日关于中山杏仁饼的报道里,有写到杏仁饼是有杏仁的成分。但很多制饼行业的人士却说,杏仁饼是没有杏仁的,它的成分就是绿豆粉加冰肉,惠赞第三代传人、已经82岁的李浩源也如是说。

至于为什么不含杏仁却称杏仁饼呢?李浩源说早期做杏仁饼的饼模是桃形的,也可以说是杏仁形,于是便称杏仁饼,而后来因为杏仁形的尖端处容易被碰断而将饼形改成圆形,有不少写杏仁饼的文章也是这样解释。

不过,几年前,惠赞开始尝试在杏仁饼里加入与杏仁同属蔷薇科的巴旦木果肉,李浩源的媳妇颖姐说,就是因为老有顾客问为什么杏仁饼没有杏仁,他们才开始做这个尝试,而结果是很受欢迎,笔者试过,也觉得好。

杏仁饼至今仍是惠赞(早已不在牛角巷,现在在亭子下)的主打饼,当然是添了各式口味。李浩源说,做杏仁饼的绿豆,是河北产的最好,先是要浸泡,待绿豆刚好发芽的时候就去水,炒,然后晒。但现在因为要符合卫生标准,晒的步骤要改成烘。李浩源说,这经日光洗礼的晒和烘还是有区别的,口感上的区别。之后的绿豆要去壳,打磨成粉。传统的杏仁饼有肉馅,李浩源说那叫冰肉,用家口猪猪背的肥肉,切成粒状,用曲酒腌制一天。


石岐惠赞出品的各式杏仁饼。至于为什么不含杏仁却称杏仁饼呢?李浩源说早期做杏仁饼的饼模是桃形的,也可以说是杏仁形,于是便称杏仁饼。(摄影|余兆宇)


石岐惠赞出品的各式杏仁饼。(摄影|余兆宇)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