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 | “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黄靖怡 通讯员 林杰 发布:2023-11-0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1月3日,“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活动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船体被正式移交至博物馆。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的方案,在完成当前“南海I号”长期支护建设后,明年将拆除陪伴船体10多年的沉箱,让公众从更近距离、更佳角度一睹“南海I号”的真容。这标志着“南海I号”项目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新阶段。

“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现场。记者 易承乐 摄

活动现场,“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通报了“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成果和经验,并就做好沉船总体保护阶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南海I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10年来,“南海I号”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开创了世界水下考古的先河。“南海I号”保护发掘数字化采集项目荣获2021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和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银奖,项目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广东省新时代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打造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行业标杆,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船总体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让广东成为全国水下考古发祥地。

据了解,海洋出水木质沉船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南海I号”沉船即将进入船体及出水文物的长期保护、研究与修复过程,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船体以及出水文物病害还未根除,在未来几年里,要努力完成船体硫铁化合物和可溶盐的有效脱除、填充加固、脱水定型及复原安装等工作,并继续开展各类出水文物的深度清理、完全脱盐和保护修复工作,才能最终实现“南海I号”船体和出水文物的长久、安全保存。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表示,考古研究中心会同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单位编制了《南海I号沉船及出水文物保护规划》,未来几年内,将完成保护工作的四大核心任务:将现有支撑体逐步替换升级为稳定性支撑结构,满足安全及工作的全方位需要;搭建整体喷淋系统装置,对船体进行清洗脱盐;完成船体填充加固及脱水定型;对船体进行修复复原。对于船载出水文物,按不同材质分类,完成清理、脱盐、修复、稳定保存等保护工作。

阳江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支持“南海I号”事业发展,在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精益求精做好广东海丝馆与广东水遗中心的一体化布展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和世界一流博物馆,并以“南海I号”为核心在美丽的海陵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目的地。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首张、全省首批公卫医师处方开出
原创 16448人浏览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