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玉林两年(记忆/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朱小平 发布:2023-07-10

回味玉林  

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有两年是在广西玉林度过的。

高考落榜的那个炎夏,我的焦虑被表姐递给我的一张火车票驱散。从长沙开往湛江的火车,晕晕忽忽坐十几个小时硬座,半夜在湛江前一站玉林下了火车,车站坪前停几辆三轮摩的,司机均是皮肤黢黑的中年妇女,吆喝着我听不懂的、玉林白话揽客,好在表姐的橡胶门店,就在城站路18号,无需多交流,火车站坪一条直道通达。玉林给我的第一印象:这里的女人真勤劳。  

表姐指着满店黑漆漆的橡胶制品,教我识认ABCD各种型号的三角传动带、输送带、水管、密封垫圈,然后熟记价目表。从此,我就是这个不足二十平的铺面的“店小二”。次日,表姐便给我印了一盒精美名片,美其名曰:业务经理,包吃住,每月工资二百八。 

那时,城站路挨着市物质局的一排简陋平房,全是售卖橡胶制品的门店。店主们来自四面八方,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上海等地。他们瞅准了商机,玉林有全国最大的柴油机厂,当时正在大肆兴办水泥厂、矿山机械厂,工厂的钢铁机器,需要柔韧性极强的橡胶制品带动运转。

 多数时候,我坐在门店里闲翻小说,大业务基本来自厂家的送货电话。表姐有一辆人货齐乘的柳州五菱,每次去市外周边地区送货,都要我坐在副驾“壮胆”。表姐虽年过三十,能干又长得好看,却还没找到合适的男友。

其实我是个方向感极差的人,走到哪里,都觉得哪里的山水云天自然风景,是一模一样的。故乡之外的地方,全凭嗅觉和味蕾去品尝。简言之,好吃的我,靠吃好的食物,记住了玉林的美好。

玉林菜属桂菜系,尽管没有名头,极少有刺激性的辛烈味,温润平和,正中我下怀。

玉林人把早餐馄饨写作"云吞",实有点睛之笔。薄如蝉翼的馄饨皮,捏出一朵朵变幻莫测的"云花",汤面上飘浮几片鲜嫩的枸杞叶,色相俱佳,忍不住滑溜一口吞进去,松软柔润,余味留连舌尖一整天。    

玉林的消夜,我垂青于街边摊洋鸭火锅。这里的冬天没有雪,冷得不凛冽,街头巷尾的大排档一年四季依旧热烈进行。星光一睁眼,便见街巷小摊忙活,三五好友围一低桌,一盆洋鸭火锅在桌中央沸腾,夹一些青菜往锅里一烫,蘸一点五味调和的蒜蓉辣酱,吃几口,顿觉周身温暖遍布,一脸红扑扑喜洋洋,真叫人管不住嘴,可那张玉林特色的、低配的小矮板凳,折转人的腰腹。难怪玉林街上行走的女子,个个身材玲珑秀气。

我有些疑惑,出生在这方水土的杨贵妃,书中为何写她因肥而美?直到去了她的故乡容县,餐后水果盘的沙田柚,鲜荔枝,剥开如白玉般水润光泽诱人。杨贵妃最爱的荔枝,可能是容县邻旁北流的那片茂盛果林,我曾在车上往返经过。

去博白吃午饭,必点一道有“贡菜”之称的空心菜。鲜绿脆嫩,茎长叶尖尾细,身姿曼妙,洗净折断,齐刷刷扔进沸腾油锅,翻炒片刻拌匀调料,盛装在细腰鱼碟盘子,撒些许蒜末生抽,久置亦不失青白本色。至今,再也没吃到过那般清心通心的空心菜。

我二十岁生日的那天晚餐,表姐带我到了当时玉林最高的振林宾馆,17层顶楼设了旋转餐厅,外侧墙壁是透明玻璃,方便一边赏景一边吃饭。吃的什么菜,我忘记了,只记得桌上的筷子叉子是纯银的,有些高贵。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香水味,钢琴曲与萨克斯风在耳际循环,眼前的蛋糕、鲜花、红烛,映衬着玻璃窗外不停更改的夜色霓虹,鸟瞰整个城市烟火与烟花间歇闪烁,无一不在彰显浪漫氛围。表姐就是在这里,结识了玉林石南镇的一个水泥厂厂长,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共同创业,我欣然归故里。

时间晃荡,不觉我已离开玉林二十多年。常常回味玉林的美食,就好像青春还一直在场,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一看玉林。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7722人浏览   2025-05-05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解除
9071人浏览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