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18元圈定“同城生活圈”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何淼 发布:2025-07-07

“18元,50分钟,从深圳到中山”,深中跨市公交——这条跨市公交线开通一年来,已悄然改写了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半径。作为线路开通的首班车司机,梁超荣的驾驶室里藏着无数双城故事——他的方向盘转动角度,恰是湾区融合的生动刻度。

清晨6点40分,晨雾依然轻笼着深中通道,梁超荣驾驶的深中跨市公交T01A已奔驰在深中通道上。约50分钟后,当公交车缓缓驶入深圳前海湾站,通勤族们步履匆匆地下车换乘地铁;与此同时,开往中山的返程班次即将发车,站台上,扛着折叠单车的香港骑行爱好者与手提礼盒的探亲老人正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上车。

繁忙的假期:应急调度成为常态

“端午节前一天的下午,堵车就开始了,博览中心枢纽站持续发车,但车辆堵在路上无法及时返回,我们就得调动节假日应急运力,整个班组的司机进入随时待命状态。”梁超荣的排班表上,节假日总是用红笔重重标注——这些红色标记背后,是无数个与拥堵较量的日日夜夜。


梁超荣。 ( 摄影丨缪晓剑 )

与普通公交线路相比,深中跨市公交的驾驶环境堪称“移动的考场”。自去年6月30日开通以来,深中通道面临严峻的客流考验。每逢节假日,车流高峰与客流高峰如约而至,倒逼着应急机制快速成长。经过中秋、国庆、春节、“五一”等节假日的实战检验,这条线路的应急响应已日趋成熟。梁超荣在实践中提炼出“应对三件套”——及时沟通、留意路况、安抚乘客。

如今,这套分级响应机制已形成完整闭环。节假日启动的“预备司机库”和应急排班表,意味着像梁超荣这样的驾驶员即使完成当班任务,也要在宿舍随时待命。这种枕戈待旦的工作状态,正是湾区交通人保障跨城通勤的生动写照。

大湾区体验:18元的幸福半径

梁超荣的驾驶室犹如一扇观察湾区生活的窗口。深中通道开通初期,他的公交车上挤满了观桥游客和尝鲜乘客,但很快,更鲜活的湾区生活图景开始在这18元的旅程中徐徐展开。

每天清晨,折叠单车“咔嗒”的展开声总会准时响起。一群全副武装的骑行者熟练地将爱车塞进行李厢,车厢里立刻响起热烈的路线讨论,“今天先去金钟湖环湖,中午到石岐老街吃乳鸽”“南朗线路最适合新手,20多公里骑下来一点都不累,还可以兜去崖口吃海鲜”。一位骑行爱好者边调整头盔边算账:“单程18蚊车费,抵到烂(太值了)!”

最让梁超荣惊叹的是飞驰的车轮正悄然重塑湾区文旅图景——今年“五一”假期,他的T01A公交载着满车雀跃的乘客抵达博览中心枢纽站后,人群如溪流般汇入三条文旅公交专线:香樟公园生态旅游线、孙中山故里乡村旅游线、悦享中山休闲观光线。这条跨市公交就像纽带,将深中通道的通达性转化为文旅吸引力:金钟湖骑行道的单车租赁点排起长队,石岐乳鸽餐饮店翻台率增长三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电子讲解器租借一空。自5月20日起,中山公交集团推出的乘公交逛动物园的“双惠福利”更添一把火——紫马岭动物园门口,攥着深中公交票根的游客排成蜿蜒长龙,文创帆布袋上的深中大桥图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一周年轨迹:月票里的“双城”变“同城”

今年以来,梁超荣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深中跨市公交开通初期的热度逐渐消退,线路客流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特征。具体表现为: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客流达到高峰,而工作日则呈现规律性波动——周一上午中山往深圳方向的客流集中,周五晚间则迎来深圳返程客流高峰,其余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客流也相对较高。

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9—12月日均客流量为6600人次,而2025年1—5月已增长至7500人次。这一显著提升与中山公交集团和深圳巴士集团于去年10月推出的月票优惠政策密不可分。八折、九折的优惠套餐不仅提高了线路的性价比,更吸引了一批稳定的通勤人群。

当一条线路串联起双城生活圈,公交引擎的轰鸣声,已然化作大湾区同城化的澎湃心跳。“作为公交驾驶员,我能做的就是握好方向盘,为深中两地市民做好服务。”梁超荣在后视镜里见证着这场变革。他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深中跨市公交品牌建设将越来越好,深中两地也将进一步同城化,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南区马公纪念堂拟打造文旅新地标
原创 21232人浏览   2025-07-07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2771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