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跨界艺术家蒋黎黎来到三乡镇古鹤村的第25年。2001年,刚从加拿大回国的她带着陶土与画笔走进村口,在村民好奇的目光中,在杂草丛生的空地建起了窑炉,让高温窑火将岭南红泥淬炼成器皿;用丙烯颜料在画布上捕捉古闸门的斑驳光影。
渐渐地,这座800年古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新村民进驻。如今,涵盖美术、古玩、摄影、生活美学等领域的15位艺术家,和一批文旅业态店铺主理人,让古鹤“长”出一批文化IP——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手作工作室、民宿等,文化与乡村的碰撞融合,不断激发出新的文旅业态,推动这座岐澳古道上的“驿站村”走出了一条艺术再造之路,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样本。
发现古鹤
岐澳古道起于石岐,终于澳门望厦村,是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海上丝绸之路”支线,曾是香山人走出去看世界的重要通道。这条36公里长的古驿道上,走过赴澳门巡视禁烟的林则徐、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返乡的孙中山,还走过无数名人、商贾。

作为岐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鹤村曾商铺林立,茶楼酒肆昼夜不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令这里名人辈出,仅清代就孕育了以刘学询(杭州市西湖著名景点刘庄的主人)为代表的8位举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也是古鹤人。
随着现代交通发展,特别是岐关公路修建,岐澳古道辉煌不再,古鹤“驿站村”褪色。到2000年,村内百余座古建筑中,近半数空置破败。在厂房、鱼塘、稻田的包围中,这个曾见证无数商队往来的古村落,面孔日渐模糊。

2001年,蒋黎黎循着古道遗韵而来,成为首位驻村的文艺创作者。她将古鹤视为世外桃源,远离喧嚣的乡野生活为她的陶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蒋黎黎说:“我从加拿大回国后,需要一个大空间进行陶艺创作。”她沉浸在个人的艺术世界,享受着创作的孤寂与自由,作品远销香港及海外,艺术生涯蒸蒸日上。她在香港、珠海等地举办个展,均引起了热烈反响。
三乡镇古鹤下街19号,藏着一间充满岭南韵味的岐澳小馆。岐澳小馆馆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政协书画院院长余乃刚抚摸着馆内陈列的古玩说:“我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古鹤村开始了‘寻宝’之旅,后来干脆在这里开起了博物馆。”他感慨地说,贯穿村落的岐澳古道和深厚的侨乡底蕴,让这个面积不大的村落孕育出全国首屈一指的古旧家具交易市场。三十年间,余乃刚走遍村中每一条巷道,从古玩市场淘回无数珍品,在村中开起了博物馆,向村民和游客展示它们承载的历史和记忆。

最近,中国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澳门中乐团首席张悦如也来了。他的工作室正在装修中。他在这里结识了民乐界许多朋友,在他眼里,三乡艺术氛围浓厚,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澳门和珠海。张悦如说:“民乐需要呼吸的空间,这是城市高楼无法给予的,而古鹤的院落恰好能提供这样的环境。”他的工作室位于古鹤下街一栋百年老宅内,带有一个幽静的小院,推窗可见庭院中亭亭如盖的古树。
艺术再造
文化艺术与乡村的碰撞,催生了一批文化IP。
“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可以接地气,与乡村产生更多联结。”从闭门创作的艺术家,到乡村美学的传播者,蒋黎黎近10年开始了新的探索。她认为艺术的意义不应仅停留在自我表达,更应与社会产生共鸣。于是,她萌生了新的愿景——打造一个融合艺术与生活美学的空间。

历经五年精心改造,“东街里·和集”应运而生。这里不仅是餐厅、民宿、手作工作室,更是一个汇聚文创艺术品、展览与文艺活动的多元体验空间。蒋黎黎以“趣玩、艺术、友善、共创、共享”为核心理念,让艺术真正融入日常。她结合主妇和家庭需求,开设茶道、古琴、绘画、陶瓷制作、草木染等课程,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
去年起,她从东街里12幢别墅中选取一幢用于常态化布展,今年5月举办了第五场展览——“如是我书——王亦农个人书法展”。在蒋黎黎看来,乡村民宿的魅力不仅在于硬件与服务,更在于能否承载文化记忆。她精心设计每一处细节,让其体现独特的乡村印记。这个充满温度的空间曾获全市特色民宿第一名。

2019年,张成荣把古鹤村标志性建筑——群芳戏院的二楼打造为成荣美术馆,定位为乡村美术馆,免费向村民、游客开放,现有展线近500米,现有馆藏作品3000余幅。“我们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有展,在没有外展的情况下,就用丰富的馆藏布展。”张成荣说,美术馆每年暑期还开设两期公益美术班,主要针对村内儿童,课程涵盖国画、水彩等,并定期举办艺术讲座与沙龙,年均惠及村民超500人次。
三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三乡民乐团首席梁艺君也把舞台放在了古鹤。2024年5月,他在古鹤村祠堂拍摄三乡民乐团宣传片,被这里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吸引,意外发现祠堂的声场效果出奇地好,这直接促成了他提议将祠堂改造为民乐演奏厅。
2025年元旦,古鹤村日东祠,三乡民乐团的丝竹声穿透百年梁柱。百年祠堂上演民乐音乐会,这是梁艺君精心设计的“古道循行”文化活动线路最后一站。这场融合民乐演奏、非遗体验与历史探访的沉浸式文化活动,以古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色,创新性地将民乐艺术与古村风貌结合,通过“循踪-寻根-寻珍-寻音”四大主题篇章,引领游客寻访古鹤新牌坊、成荣美术馆、香山沉香馆、岐澳小馆、乐善好施牌坊、日东祠等景点,串联起古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拄着乌木拐杖的村民陈阿婆在日东祠门前认真欣赏海报上的图案,村中的孩童扒着门框探头张望,那些从高胡弦上跃出的音符,像一粒粒会发芽的种子,悄悄落进了他们心里。梁艺君说:“我们希望艺术与生活相拥,把艺术和文化扎根在百姓的生活里。”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场,累计吸引500余名游客和村民参与。
张悦如近年来频繁到访三乡镇,与当地民乐团及中小学校开展民乐交流活动。他计划在古鹤打造一个横跨珠海与中山的艺术交流平台,涵盖音乐、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促进不同领域艺术家互动合作。
岐澳小馆里的古道遗存,成荣美术馆里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哈克摄影艺术馆定格的乡村动人瞬间……这些由艺术新村民创造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融入乡村,于润物无声中,带动了村庄的文化觉醒,让古鹤村逐渐成为中山独具特色的“艺术村”。
古村新生
古鹤村党总支书记陈斯能对村内文化资源如数家珍:现存4条清代石板街、107间古建筑、4座清代祠堂、3座古闸门等,并有省级文保单位——“乐善好施”牌坊。艺术新村民陆续进驻带来的变化,让陈斯能常常思考:村内丰富的文化遗存不应止于静态保存,而要通过创新方式活化利用,让“文化存量”变成“经济增量”。为此,陈斯能提出“古玩+艺术+沉香”文旅发展模式,旨在重现昔日香山沉香经此输澳的商贸盛景,让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近年来,古鹤村充分保护和修缮100多间超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整合岭南古村落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致力于培育以书画艺术、民俗文化、沉香文化、古玩收藏展览、艺术创意为主的新业态,推动优质文化项目落地。在江浙经验的启发下,陈斯能还创新推出“艺术家驻留计划”,让艺术创作与古村风貌相映成趣,进一步擦亮“艺术村”底色。
如今,古鹤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领域的15位艺术家、8家文旅新业态店铺、7家民宿等,文艺氛围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已建成的古鹤“岐澳古道艺术街区”和占地7.3亩的古鹤东街里文化艺术创意园,给游客带来多元艺术体验,进一步增加了文旅收入。

因艺术引发的“化学反应”正在持续转化为文旅流量、经济增量。陈斯能介绍,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361.09万元,文旅业态收入新增超5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00万元。深中通道通车至今,古鹤村参观的游客达到2万人次,较同期增加一倍。
紧邻古鹤村新牌坊的居山民宿,主理人徐静航正亲历着深中通道开通后的客流激增。“过去客人总问三乡温泉在哪,现在更多人追问村内‘乐善好施’牌坊的故事,他们专为这座村子而来。”徐静航说。
古鹤越来越热闹。这座岐澳古道上的“驿站村”,在与艺术融合共生中,正酝酿一场发展蝶变
【统筹】程明盛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