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本土文化 融入咖啡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詹琪琳 廖薇 发布:2025-05-15

早上8点,中山石岐孙文路老街的骑楼下,四囍咖啡的咖啡师已经开始准备当天的特调。他首先去隔壁那间已存在近半个世纪的仁山凉茶铺,向守铺的老阿姨买回一大壶下火的尖尾芋咸凉茶,与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精心调配,制作成独特的“尖尾芋美式”。

在中山,像这样将本土文化融入咖啡的店铺正成为城市新名片。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中山每万人拥有咖啡馆36.22家,位列广东第四。其中,中山文化主题咖啡馆的顾客留存率达到45%,远高于普通咖啡馆的28%。从产品创新,到空间设计,富有当地特色的咖啡店,也成为宣传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让咖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媒介,如同一种新的“城市语言”。

凉茶咖啡:以咖啡转译“中西药局”

梁静欣是先开四囍咖啡,才有了凉茶咖啡的独特创意。

四囍咖啡问世于2020年,它位于被称为城市原点的中山纪念堂对面、两家凉茶铺中间,店招是用镜框镶着的一幅隶书毛笔字—―四囍咖啡公司。这副“打扮”与百年老街的气质融合,深受年轻人喜爱,随即成为热门打卡点。


四囍咖啡中山步行街老店店面。(摄影|张景天)

当人们踩着木楼梯上到楼上,不大的空间留有大面积的玻璃窗,映着“仁山玉宇”(孙中山纪念堂,香山八景之一),伴着老木棉树,春花秋月,是四季轮转的图景。创办人梁静欣也是因为此番熟悉且充满感情的景物,决定开这么一家咖啡馆的。

孙文中路工人文化宫旁,梁静欣在去年再开了一家四囍咖啡。走进店内,时光仿佛倒流至20世纪。复古的药铺装修、岭南老屋红阶砖和酸枝椅,各类充满本土文化气息的文创产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城市记忆。

其中,“菌毒清咖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爆款,梁静欣解释说:“大家别误会,不是用菌毒清制剂冲咖啡,只是拿铁上放一张菌毒清图案的糖纸,等同咖啡拉花,呼应这家店的传统药铺主题。”

在2024年夏天深中通道将要开通时,梁静欣在孙文路老街一边逛,一边寻觅一处新的店址,她本想在孙文西步行街寻找,而行经孙文中路,赫然看见一处骑楼柱子上钉着“中西药局”简介的铁牌,她看看这骑楼旁的铺位,紧挨着老中山熟知的工人文化宫,再读着铁牌上有关1893年孙中山在此创立石岐中西药局的文字,一下子像有什么在梁静欣脑中接通了。不久就在这里有了四囍咖啡的第二间咖啡店,主题也围绕“药”展开。她意识到这是在孙中山史迹径上,何不让空间活化这段历史记忆,转译这一特殊的文化基因?

天时地利人和,梁静欣用这六个字总结她开咖啡馆的心得。深中通道一开,游客从她的咖啡馆门前络绎而过。“我的咖啡馆还成了一个景点。”梁静欣说。她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达100多种,在冰箱贴、杯垫、笔记本、帆布袋、钥匙扣、饰物、插画等载体上,做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从建筑、植物、食物、特产、方言等,不一而足。这对于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无疑存在成本压力,但梁静欣表示,在文化力量推动下,品牌才会走得更远。毕竟,从第一家四囍咖啡开始,梁静欣都是由在地性一路引领,最终成就品牌的独特性。

醉龙咖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味觉表达

荔景苑的古典园林,是岭南文化的缩影。假山叠石、池鱼游弋、回廊曲折、戏台别苑,还有作为香山书房的藏书楼,处处是低声诉说着的故事。而香山咖啡馆,就坐落在这片景致中,成为园林的一部分。  

香山咖啡的主打“醉龙咖啡”,是一套从器皿到咖啡都有浓郁“中山醉龙”味道的咖啡。醉龙舞是中山的国家级非遗,表演者拎着酒埕,舞步踉跄却暗藏章法,所到之处酒香四溢。醉龙舞恰恰是中山西区长洲的特色,香山咖啡把这股“醉意”搬进了杯子里。咖啡壶是酒埕造型,杯子用纹样别致的小盖碗,托盘是中国鼓,前后分别有木龙手办及醉龙旌幡点缀。咖啡风味则带着一丝酒香,这是采用酒桶发酵的咖啡豆而来的酒香风味咖啡,有酒香却不含酒精,可说是“意醉形不醉”,与醉龙舞表演者的“形醉意不醉”相映成趣。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

这家咖啡馆的独特还在于环境层次的丰富多样,主体是意境幽雅的中式布置,坐在坤甸桌椅间用盖碗喝拿铁,面前是一株幽兰,这种体验还是很难得的。如果想坐户外,现在春暖花开,亦非常惬意,室外是清幽园林,透过雕花窗棂,能看到外面的一棵古荔枝树,据说树龄已有好几百年,树身壮硕,枝叶繁茂。荔景苑也是因有数十棵从新兴县移植过来的百年荔枝树而得名。而端着咖啡杯,在这座园林里随心游荡亦无不可,或步至高处的楼阁,或落座池塘旁的亭台。不过最适宜的,还是转至咖啡馆旁的香山书房,叫一杯咖啡,在这里读书、学习、工作,春日闻莺啼柳,夏时听雨赏荷,墨香交织,怡然自得。

让咖啡馆成为在地文化的活样本

“这类咖啡馆不是简单地将文化符号贴在咖啡上,而是找到了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首届中山咖啡节策划人李玮玮评价道,作为一位媒体人,也作为首届中山咖啡节策划人,李玮玮两年前出了一套视频集《开咖啡店的青年》(第一季),采访拍摄了20多家独立咖啡馆。这一过程中,她发现将本土文化融入咖啡产品或环境营造中的“操作”不在少数。

比如,上上签咖啡将本地驰名的石岐乳鸽引进店里,与咖啡成为一个套餐,你可以不慌不忙地一口咖啡、一口乳鸽,是绝对的中山风味;煲饭饭咖啡厅直接搬来传统炭火煲仔饭,顾客在咖啡香中等待腊味饭出锅的嗞嗞声;在已被城市包裹的库充村里,有间开在碉楼里的喜楼咖啡,斑驳的砖墙与咖啡拉花相映成趣,窗外的百年村景与屋内的咖啡香气共同构成时空叠影……这些咖啡馆不仅是味蕾的驿站,更成为中山本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活态样本,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觉醒与创新自觉。

这首先归结于这座城市历史脉络中的“开放”基因,中山的中西交融,始于香山文化的“咸淡水”底色。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到近代华侨文化的灿烂,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对话至今回响。随着文化自信的觉醒,消费升级的需求,青年一代更加青睐承载着在地记忆的消费场景,以满足味觉的猎奇与内心的文化归属感。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咖啡业态为历史建筑注入活力,形成“新旧共生”的文化地标。咖啡馆作为“微型文化综合体”,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在这里,历史沉淀转化为一种当代生活美学。在这样的咖啡馆里拍照打卡的人们,无形中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为“风味中山”添上一笔“咸淡水文化”的新注释。


四囍咖啡中山步行街老店店面。(摄影|张景天)


拿铁上放一张菌毒清图案的糖纸,等同咖啡拉花。(摄影|张景天)


“醉龙咖啡”是一套从器皿到咖啡都有浓郁“中山醉龙”味道的咖啡。(摄影|张景天)


香山咖啡馆坐落在荔景苑,是园林的一部分。(摄影|张景天)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