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类社会结构分成三个层次,上层是上层建筑,下层是经济基础,中间还有个过渡环节,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如何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肌理?如何为现代人提供身份认同和精神坐标?4月26日上午10点,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将做客香山书院,与市民读者共同探讨民俗的生活意义。

万教授深入浅出,道出民俗和风俗的不同,风俗会像风一样自然形成、传播和消亡,而民俗是文化和生活的复合体,是生活所必需的,是一种深入生活的文化现象。深入人心的民俗生活在当下中国,除了过年、除夕以外,还有春运,这是中华民族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中国人坚信一年会比一年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来年。反映到农业生产中,即对“根”的情结,相信血脉渊源流长,相信民以食为天。由此形成了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主讲人: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宣部重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教学科研工作。
【文字】杨彦华
【图片】何永江 袁永智
编辑 唐益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