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记丨谁改了六棉古道上的诗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5-04-1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六棉古道上,木棉花树下,寻幽识趣~
[点击视频↑↑] 

中山石岐,武山之上,西山寺见证了四百余年的城市变迁,与“六棉古道”默然相守。

古道的山门上,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相传是出自清代乡贤曾望颜之手。但地方志书里又有‘僧能亮题诗’的记载,令作者的身份成谜。


丨西山寺六棉古道山门上,有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出自清代乡贤曾望颜之手。

根据清代著名诗人黄培芳的《香石诗话》,早在曾望颜撰诗之前,西山寺僧法印就题下“山小更无云出岫,台高空有树参天”的句子,禅意超然。这位法印和尚后来去广州的大佛寺做住持,法号能亮。


丨清代诗人黄培芳《香石诗话》提及西山寺僧法印原诗


丨光绪香山县志记载西山寺木棉及法印题诗,曾望颜易原诗二字,并记载“论者谓各肖其人”。

道光年间,曾望颜重修寺院,将题诗由“更无”变“岂无”,“空有”化“还有”。如此这般,将佛门禅意转为文人风骨。

其实,“六棉古道”上的“西山红棉”,一直以来是这座城市的诗意点缀。


丨春时的西山红棉

清代诗人黄鹤书也写下《第一峰雨后晚眺》的名篇,描写在第一峰(西山)眺望现在称为“岐江塔影”的日暮景象及春雨后坐于大红棉下听丝弦清音的情景。一厥古诗还原当年意境风物。

寂寂西山寺,钟声向晚残。
烟迷孤塔迥,波涌大江寒。
雨后莺归树,风前客倚阑。
木棉花下坐,清绝素弦弹。

——黄鹤书《第一峰雨后晚眺》

相传,老一代的六棉种植于宋代,后因枯萎,又于清咸丰年间补种下六株,现存五棵。一百多年后的这个春天,木棉花依旧灿烂,木棉树下的你,是否也因此而诗兴萌动呢?

∗∗∗∗


丨西山寺俯瞰,寺旁古木棉在春天花开如火如荼。

【侧记】

西山寺旁那棵200年的古木棉树

西山寺位于石岐西山(又称武峰,亦称第一峰),始建于明代,初为乡贤毛可珍读书之所,后改为寺院。

光绪年间重修西山寺,种下了六棵木棉、三棵樟。循六棉古道走去,进入西山寺,寺旁有一株粗壮高大的古木棉树,每到春天,彤红的木棉花落满寺院,引来游人和香客前来观赏。寺僧也收集花朵在院舍旁向阳处晒花,收藏做药。这棵古木棉就是目前六棵木棉中最大的一棵,树龄超过210年,与古寺相守,更显出灵性与不凡。

 

编导:曾欢玲 詹琪琳 廖薇
采写:詹琪琳 廖薇
视频拍摄/剪辑:孙俊军
配音:余伟雄丨
封面:陈思理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