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先贤 | 诗歌里的黄佐:拳拳赤子,浩浩放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香山书院 发布:2025-02-24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作完。”鲁迅先生曾有言。

唐代诗坛繁盛绚烂,“好诗”确是盈篇满籍,以至于历史跌宕数百年后,明代诗人们仍然有强烈的拟古倾向。他们推崇古制,倡导诗歌创作的复古之风;当然,因朝政动荡、民族矛盾等问题,明代诗歌也衍生更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在此背景下,大儒黄佐的诗歌作品如山峦、似清流,既重“格物”、又不失“机趣”,表达了对社会的深沉凝思,亦饱含着浓烈的家国情怀。

2月22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的“遇见先贤”重磅系列课程之黄佐篇在香山书院继续开讲,一众良师贤友共同探幽黄佐诗歌的情调与意境。

明代诗歌在拟古中涌动新思潮

董上德认为,明代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使得诗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这一时期,诗坛既有雄浑豪放之作,如边塞诗的壮志凌云;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如山水田园诗的恬静淡雅。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诗人,各自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共同构成了明代诗歌的丰富面貌。

明代中期,复古风气逐渐兴起,诗人们开始倡导回归古代诗歌的传统,以寻求诗歌创作的新出路。复古风气的盛行,导致诗人多拘泥于古人形式,缺乏新鲜血液与生命力。他们过分追求古人诗句的韵味与格调,却忽略了时代变迁下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

不过,明代文学思潮活跃,特别是“心学”的兴起,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人开始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这种思潮促进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此同时,明代政局的动荡、频发的民族矛盾等,也让诗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在作品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格物”和“机趣”统一

黄佐家学深厚。其父黄畿喜爱庄子、屈原,作文摆脱八股习气;其母是广东大儒陈政之女,也是教养有素。黄佐治学思想和诗文风格深受家庭影响。

就诗歌创作而言,黄佐巧妙地将“格物”与“机趣”相结合,既追求对事物的精细描绘,又注重诗歌的趣味性和灵动性。他的诗作往往能在严谨的逻辑与生动的意象之间找到平衡,使得诗歌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魅力,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

黄佐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在营造诗歌意境时,黄佐也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暗示等,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有限又无限的意境空间。

收于《泰泉集》(卷十四)的《采莲歌五首》其四:“隔花相见两徘徊,荡桨低头笑不来。双栖白鹭忽惊起,遥见浮萍一道开。”诗作通俗易懂,细节丰富,既刻画了所写人物相见时的羞涩与期待,也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董上德教授认为,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黄佐将理学家的“格物致知”精神与儒家经学里的“诗教’传统相结合,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营造意境。

作为岭南地区的杰出诗人,黄佐在诗歌中对家乡风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如《石岐夜泊》长诗,开头“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围碧水涵青天”一句,直接点明香山(石岐)优越的地理特征,然后写“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石岐夜泊白鸥沙,南台缥缈浮梅花”,将石岐作为岭南水乡的情景描写得有声有色,形成一种既含蓄又深邃的情感氛围。

 

“家国”与“凝思”伴生

黄佐的诗歌中,家国情怀表现得尤为浓烈。他以笔为剑,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

《泰泉集》(卷十四)——

《崖山怀古六首》

北风吹浪作龙楼,疑是乾坤正气浮。

闻说当年杨太后,间关挥泪渡中流。(其一)

 

两崖形胜自天开,夺港犹思卷土来。

千古海陵遗迹在,云涛回望重堪哀。(其四)

崖山,位于今新会。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时年8岁)与一众大臣被元兵追杀,一路南下,最终来到新会的崖门,后无退路,前有大海,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殉国。

黄佐崖山怀古,表露的是吊古伤今的情怀。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凝思,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家国赤诚。他有抱负、有见识,不希望历史的伤痛卷土重来。

 

《泰泉集》(卷十三)——

《暮春醉游》

东风飘飘吹絮衣,沉醉不忧生计微。

粤台云朗木客啸,珠寺花深江燕飞。

山川有恨天相罩(罩,一作“限”),

薇蕨无言春自晖。

已抛簪弁逐渔钓,浩浩放歌明月矶。

诗作包含丰富的意象,似是展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董上德教授解析“明月矶”原为明建文年间刑部左侍郎胡子昭的埋葬地。建文四年(1402)九月,在靖难之役中,胡子昭因拒不降于朱棣被杀。黄佐借此隐喻自己已经抛弃了官帽(簪弁),转而浩浩放歌于天地间,表达了决绝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自由豪迈的精神境界。这恰与黄佐离开官场、回乡办学著书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

综合来看,黄佐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在明代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而诗歌里的黄佐先生,“品性高洁,忠义兼具,不愧为理学家中的性情中人。”董上德表示。

 

【文】 井丼
【图】何永江 
 

编辑 唐益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