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和教育培养如何资源共享,以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紧密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辖区内职业教育院校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大湾区,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全省共10个案例上榜。其中,“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力推产教深度融合”成功入选,获全省推广。
“链上党建”“院园融合”
将重点产业领域需求作为开设专业的重要依据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支撑,面向产业发展新需求,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职业人才?火炬开发区坚持应用导向,围绕党建引领、专业优化、科教融汇聚焦发力,将中山市和火炬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需求作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的重要依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今年9月,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园区党委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装备智造学院党总支,举行党建结对共建签约,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形式。这是火炬开发区构建“链上党建”工作体系,培育“院园融合”特色的一个案例。
火炬开发区辖区内职业院校与中山10大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共建19个党支部,构建“链上党建”工作体系,培育“院园融合”特色,建设全国党建样板支部2个,省党建标杆院系1个和样板支部2个、“把党旗插到工业园区”被列入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典型案例,获批全国和省课程思政类项目14个,成为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
专业优化上,则实行“留强汰弱”。通过招生、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学校建设急需类专业,根据全区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联动调整机制。火炬职院以产生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获批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一尖(包装)五强(光电、健康、装备、数媒、财商)”的“国家级产业园—高水平专业群”生态,国家双高专业群牵头专业连续排名全国同类第一。
火炬开发区还推动各职业院校建立校级科技创新中心,完善课程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火炬科学技术学校被共青团中央评为“认定授牌”类“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教师团队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火炬职院组建18个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博士教授奔赴生产一线,服务企业和乡村,打造出“一条鱼致富一条村”等中山乡村振兴品牌。
“深海探珠”“炼珠入课”
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
培养职业人才,需要职业教师。火炬开发区推动校企骨干双向交流,面向市场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打造高素质职教教师团队。
来自火炬职院装备智造学院的教师冯嫦,有着多年的教学实战经验,这让她坚信“教无定法”,只有坚持“变化创新”才能为“三教”改革带来有效破局。无疑,“深海探珠、炼珠入课”成为破解困局的“法宝”。
她带领团队结合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广东省制造业当家的政策和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走访了十余家装备制造类企业,了解企业引入数字化产线新技术、针对原有的产线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革,为教学资源注入新的技术元素。经过团队多次打磨的《数字化产线设计与孪生验证》参赛作品,最终斩获全国决赛一等奖,成为学校首支登顶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教学团队。
为了实施教师“深海探珠”计划,火炬职院每年投入500万元,100%覆盖专任教师。结合企业一线的岗位标准、生产工艺、生产任务,加以转化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金”师、“金”课、“金”教材。如果教师探索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生产案例,将及时编入教材。目前培养了省级高层次兼职教师48人,建成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引培全国劳模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获得者8人次,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联合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建设精品课程103门(国家级2门);开发教材106本(国规教材7本),获得国家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奖项81项,26门课程通过认证。
校企合作也成为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不超过60%的校企合作所得收入可被提取,对承担一线工作的教师予以绩效奖补,对企业人员来校兼职教学的,参照相应级别教师标准给予课时补贴,激发各类教师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入校即入企”
拓宽学生多样化成长通道
优化专业,提升职教教师素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火炬开发区发挥各级竞赛对人才培养激励作用,构建完善中高职一体及职普融通机制,开辟学生多样化成长渠道。
目前,火炬开发区完善了“岗课赛证”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以赛促学、以赛强技,完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渐进式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一专多能。推动火炬职院与火炬科学技术学校等组成火炬职院职教集团,通过扩大“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招生培养,推动火炬职院在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专业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与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德成技工学校加强衔接。火炬科学技术学校与火炬职院装备智造学院、中山市光电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及各行业骨干企业等开展“3+3”(中职三年、高职三年)中高职衔接校企联合培养共同体建设,搭建招生(招工)、培养(培训)、就业(提升)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同体。
如何实现让学生“入校即入企”?火炬职院将学校嵌于工业园区,建立“场租减免+科技服务+政府津贴+项目补贴+资源共享”的组合式激励机制,打造一院多厂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形成政行校企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23个产教融合学徒锻造坊,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试点专业12个。例如,学生两年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缩短学生出校入企的适应时间。
火炬开发区还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不断迭代产教融合组织新形态,打造“产业园区+企业+学校”的产教联合体和“人才培养+技术转化+项目合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目前,火炬职院携手开发区三大国企,整合560余家规上企业,打造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行业领域,与华帝、明阳等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包装、风电等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中荣、迪艾生等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包装”“智能照明”等5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