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奋进新征程 |“工改”拓空间,黄圃镇打造千亩“家电岛”引凤凰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通讯员 日新 发布:2024-11-15

驾车由黄圃镇大雁大桥进入大岑村,从桥上俯瞰,一排排低矮破旧、杂乱无章的铁棚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标准现代化厂房。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大岑村向存量土地要空间,连片的铁棚厂房在“工改”变革中破旧立新。

自全市吹响“工改”攻坚号角以来,黄圃镇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问题,聚焦以园区再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坚决打赢“工改”攻坚战,创造出“村企合作公开遴选主体”“不停产改造”“周转金+”融资模式等多项“工改”经验,推动土地“碎片”变“连片”、产业“低端”变“高端”。近三年累计整备土地超2900亩,新引入或增资扩产亿元项目41个,总投资144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60亿元。近日,“中山市黄圃镇创新举措破解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五大困局’”上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形成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获全省推广。

注重让利基层

先行先试的诸多不确定性和历史沉淀的繁杂利益纠葛,让“工改”推进千头万绪、难上加难。例如,“工改”之初,村民对“工改”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以大岑村为例,紧邻顺德容桂,属地厂房虽然残破但不愁无人租赁,村内股民长期以来可以获得每年每股1200余元的分红收益。加之村民对“工改”的不了解和固有的土地情结,不仅担忧“工改”造成企业流失难以再引进,还会顾虑集体土地转了国有后,后续收益保障的问题。同样,企业对“工改”有顾虑、有看法、有情绪,一方面铁棚厂房遏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搬迁会影响生产交货周期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亟需找准破局良方,让利于基层,既要让企业看到良好的预期也要充分保障村民的利益,推动“工改”逐步成为政企社群多方共识。黄圃镇充分考虑村集体长远发展,对涉改造的经济社采取以物业为主、现金为辅的方式进行补偿,制定“现金+物业+车位+建设期租金损失补贴+返租厂房租金”收益返还模式,让村集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极大激发村民参与“工改”热情。在大岑片区827亩连片收储工作中,改造方案在20顺利完成3328名股东的表决,加快项目推进。据悉,一阶段改造完成后,股民人均租金收入比改造前增长5倍。

同时,着力化解企业顾虑,黄圃镇出台“2个1000万”政策,支持域内优质企业平稳度过改革“阵痛期”。其中1000万元对腾挪企业给予两年的租金补贴,黄圃镇按照腾挪企业的租赁厂房面积(每年补助面积不高于10000平方米)补贴3元/月/平方米,加上市级补贴6元/月/平方米,企业最高可节省约60%租金支出;对于规上企业购买厂房,根据产值贡献给予100-300元/平方米补贴,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

今年8月24日,中山市雪乐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宏期盼已久的雪乐智能智造产业园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意味着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首个“拿地即动工”企业顺利竣工投产。雪乐电器经历了“坚决不改”到“同意工改”,后来成为“工改”“代言人”。对于“工改”,潘宏一家一开始并未达成共识,经历了近半年的讨论。这半年里,黄圃“工改”专班多次登门拜访与解释,从项目策划、谈判、腾挪搬迁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终于促使潘宏一家毫无保留地响应“工改”。

雪乐电器参与“工改”的过程,正是黄圃镇政企携手共同推进“工改”的缩影。如百灵电器负责人一开始因不理解而拒接电话,最后为“工改”专班送来锦旗。大岑一阶段二期628亩土地以“零纠纷”方式完成土地整备工作,创造了中山“工改”群众工作的奇迹。

创新改造模式

要突破“土地之困”“产业之困”,必须要在“工改”道路上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敢为人先探索创新。

2022年6月27日下午3点21分,随着拍卖师敲响清脆的槌音,黄圃镇“诞生”了全市首宗“村企合作、公开遴选”的工改项目——马安村“工改”项目,由中山市城科智能装备公司以82万元/年·亩税收+3200万元现金土地补偿款竞得。项目创新采用“年均亩税收+土地补偿款”的竞价方式,总面积57亩,首期计划投资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6.5亿元,年税收不低于4500万元。与原地块相比,项目厂房容积率和年产值都大幅提升。项目于2022年8月15日实现“拿地即动工”。

黄圃镇结合本土企业原址扩建、异地增资等用地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工改”模式全市首创了多种改造模式,推动优质空间匹配强优企业。

除上述马安村改项目成为全市第一个村企合作、公开遴选市场主体的项目外大岑片区首创“现金补偿+物业代建”,保障村民长远收益;力推“现状安置+现状腾挪”,创造性将镇内100万平方米厂房作为腾挪园区,成功安置企业188家;为降低工改对企业的生产的影响,先行先试探索“微改造”路径,卫氏电器成为全市首个亿元企业“不停产改造”项目;大岑项目创新探索“周转金+”融资模式,在镇村两级拿不出抵押资产的情况下,善用周转金1.3亿元+“工改”母基金5000万元,成功撬动4亿元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放大4倍,一举解决了6亿元的收储资金难题。

加快产业导入

今年8月16日,与雪乐智能智造产业园一墙之隔的昊森5G数智产业园建成投产,这也是大片区首个“工改”项目。加入“工改”大潮,完成厂房的升级和空间的扩展,仅是昊森公司增资扩产的第一步。同一,昊森公司与来自珠江口西岸的正和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软硬件同时兼备,推动企业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数字化全预混冷凝燃气壁挂炉生产基地。

过去,由于土地乱象、资源错配,导致扶不起强企、引不来凤凰。通过“工改”,不仅实现了厂房建筑升级换代,黄圃镇更是把产业导入作为“工改”的首要考量,瞄准智能家电、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面向深圳、长三角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一批50亿、100亿级的强优企业,以空间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如今,在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片区)第一阶段1061亩的土地上,成功招引亿元项目16个,总投资30亿元,年总产值从11.9亿元提高到60.6亿元,超过改造前的5倍,年税收可从0.6亿元提升至2.5亿元,超过改造前的4倍;雪乐电器、昊森热能、威锦电器等3个亿元项目相继投产运营,还引入幸福连城产业园用以导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千亩“家电岛”带来勃勃生机。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二阶段项目也于2024年启动,今年前三季度相继推动落实“工改”项目37个,新增拆除整备低效用地超850亩,有效盘活土地空间。

“工改”已成为拉动工业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10月,黄圃镇通过“工改”拉动工业项目投资58.83亿元,占全镇工业项目总投资数达49.32%,有效推动产业提升和经济发展。

打造“三”融合空间

专业从事电烤箱等厨房家电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威锦电器,今年6月搬进位于大岑片区的新园区内,除了建设智能家电研发、生产、展示、仓储场地外,增设员工宿舍楼,由于新园区靠近桂洲水道,环境舒适,员工的生活环境更好了。

面对产业低端、环境污染双重困境,黄圃镇把握成为省级全域土地整治试点的改革机遇,全市率先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通过复垦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有效腾挪和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需求,坚持“工改”与“治水”攻坚、与绿美建设相结合,打造“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高品质产业空间。

其中,四面环水的大岑片区,重新布局片区路网、排污排水、5G新基建网络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环岛碧道和3个休闲公园,力争每块用地都能推窗见绿;沿河堤整备出生态空间260亩,完成大岑北堤4公里碧道,改善沿江生态环境,成功打造出了中山北部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为居民和创业者提供一个产业兴旺、生活安乐、水清岸绿的乐土。

近期召开的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在部署“进一步深化‘四改’(工改、水改、田改、城改)”时指出,要纵深推进“工改”,为高质量产业拓展广阔空间。三年巨变,千日新篇,作为中山的北大门,珠江西岸家电制造“黄金走廊”重要一环,黄圃镇将以“北融”战略为牵引,继续探索创新“工改”模式,纵深推进“工攻”,以新空间、新格局、新生态迎接“大桥时代”,加快融入湾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奋力建设“产业高地、名镇黄圃”。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2586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