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书画|书以悟道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廖学军 发布:2024-05-20

“书以悟道”是1998年我向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求来的墨宝所写的内容,二十余年来,这四字箴言一直启悟着我对书法的学习。

“书以悟道”,从广义来理解,是指一切书籍和读书行为皆可以使人渐次懂得万事万物之理和为人处世之道。从狭义来讲,可以专指通过书法学习这一持续行为,来探悟出一条通往人生高标境界的大道。我一般做后者理解,以对应我一直以来的书法实践。


廖学军

与书法结缘,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上中学时,想不到当时每周一节的写字课,竟然开启了一条延续至今的笔墨之道。它与几乎同时萌发的绘画兴趣,如同人生旅途上的两条轨辙,冥冥中指引属马的我几十年来拉着自己的“艺术马车”,在这条苦乐相伴的艺道上徐徐而行,一边体悟和印证着“书画同源”的前世今生,一边懵懂地寻找着自己心中的艺术桃花源。

临书习字,执笔画画,书画之间互相转换,四十余年来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日间挥写夜间思,在书法的天地里浸淫日久,便渐渐墨色加身,“唐装”于是成了身上的常装;也慢慢参悟出一些黑白之道、阴阳之理。实践着“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①的真谛。

多年来的读书习字,游走于碑、帖之中,迷失在楷、行、草、隶、篆诸体之间。时常觉得自己太贪心,见到喜欢的都要沉迷一把。一边在古人的墨池里沉潜,一边在碑帖字里行间寻觅上升的通道。与古人对话日久,便知晓书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无数的书风与你争相邀宠又若即若离,连绵的书峰又让你高山仰望、叹为观止。时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之叹。对此,我在心安理得中得理安心:一任笔下思接千古、物我两忘;一任内心海阔天空、信笔由衷。一切附加在书法本体上的世俗功利,皆在有意无意间渐次过滤。

古人视书法为书道,写字作书的行为,便可展露出本我最真实的底色。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在由“技”进“道”的探寻中,聪慧者或可接续前贤文脉、涵养天机、推陈出新,一笔一字现精神,一行一篇见真章。觉悟者或能打开自我观天察地、道法自然的天眼,笔下豁然开朗,一里通百里明,臻至人生境界新天地。

书道是大道,道上有无穷的奥妙,而大道至简。书法以最简练的工具,书写出最抽象的视觉形象,展现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最博大的人文精神。在这条翰墨相传与书以载道的大道上,一代又一代无数的文化精英为之沉迷,为之倾情,为之传承。在这个黑白的世界里,演绎书写出无数精彩绝伦的动人篇章和历久弥新的绝世经典,定格为书法大道上的一个个文化坐标和人文高峰。

现如今,国运昌隆,大道彰显,书道上亦空前热闹。而歧路衍出,歧义分呈。对书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③的理解,折射出书者的海拔与方位、眼界与境界。因而抱残守缺者有之,离经叛道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守正弘道者有之,推陈出新者有之……

道由心生,道不远人。悟得大道还是小道,走的是正道还是歧道,应是在乎一心,守住一念。志同道合即相向而行,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大道逢君子,归舟载夕阳”④,书道如此,人生之道亦如此!

注:①石涛句;②李白诗句;③苏东坡诗句;④陶博吾联句。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楷书 68x40cm


敦敏·《题芹圃画石》 行书 68x45cm


沈周·《题画诗》 草书 34x24cm


观海听涛   行书  48x180cm


云蒸虎啸 ·对联   隶书  180x48x2cm

啼鸟落花 ·对联   行书  180x48x2cm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1564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