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熊定鹏:中山三角“工改”的“辩证法”
栏目:推荐 来源:南方+ 发布:2023-09-2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9月26日,中山市三角镇2023年经市认定的拆除整备用地面积约928.5亩,完成市下达“工改”全年目标任务的185.7%,完成进度位居全市第一,完成总量居全市第四。

今年以来,三角镇“工改”连续取得一系列亮眼成绩:3月,三角镇中山市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成为全市发布支持低效用地再开发新政后首个编制此类改造方案的项目;4月,中山市2023年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的主会场在三角镇举行,吹响“工改”冲锋号;6月底,三角镇整备土地507亩,仅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8月上旬,4个本土增资扩产项目集中签约意向落户三角镇蟠龙村工业园;8月下旬,三角镇2023年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7个项目拟新建建筑面积超60万平方米……

短短9个月,三角镇“工改”突飞猛进、大势已成,拆、建、招全面提速,“工改”“技改”“水改”齐头并进。中山市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三角主会场

“放”与“收”:

既从准入门槛上全面放活,又从要素分配上精准激活

一些企业主此前表示,全市“工改”政策优惠力度很大,非常想参改。但“工改”的监管要求也相应比较高,企业尤其担心达不到税收考核指标的要求,个别企业因此望而却步。此外,三角镇印染和化工两个行业初具规模,污水排放指标直接影响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污水排放权相对固化,导致一些有意愿“工改”的企业难以新增污水排放指标,个别有污水排放指标的企业却“躺平”甚至想“躺赢”。

今年3月,三角镇根据市级部门的授权,第一时间降低了企业自主(合作)改造项目的准入标准,对“工改”意向企业只保留“投资强度”及“亩均年产值”的要求,取消税收考核指标。一般行业投资强度要求350万元/亩,产出强度300万元/亩,在此基础上化工行业、印染行业适当提高准入标准。只要是真正‘工改’的企业,都可以较为轻松地实现上述要求。新准入标准一改过去“自捆手脚”为让企业“放开手脚”,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工改”动力。

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三角镇找准“水量”这一关键要素资源,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水量改革,重点针对电镀、印染企业,将排污权、排污量和产值、税收挂钩,变利益固化的一潭“死水”为优胜劣汰的源头“活水”。目前,三角镇共收回近1.1万吨水量,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稀缺指标资源,让先改者早受益。

全面放活,让政策红利最大化;精准激活,让要素资源配置最优化。收放自如之间,三角镇充分释放了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参加“工改”的活力与动能。三角镇在库“工改”项目从年初20个增至目前50个,其中49个为民营经济主导。

三角镇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在迪美工业园举行。

“刚”与“柔”:

既依法依规促进“工改”,又全心全意服务“工改”

今年4月14日上午,中山举行2023年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第二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主会场设在三角镇宝华轧钢厂,占地约53亩的中山市宝华轧钢厂“工改”项目启动清拆。

“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中山市宝华轧钢厂董事长林言贵在中山创业二十余年,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市发展,厂房一直闲置。该地块自2009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改造前容积率仅0.36,厂房主体以未规划报建、低矮的锌铁棚为主,土地利用低效,建筑形态破旧,产业低端落后,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迫切需要加快改造升级。林言贵计划回到中山把闲置土地盘活起来,将部分核心业务转回中山总部,打造成一个现代化产业园。改造后预计容积率不小于3.3,年产值25亿元,年税收将超1500万元,分别是改造前的9倍、20倍和25倍。

宝华轧钢厂拆除现场。

宝华轧钢厂地块“工改”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三角镇近年来动真格、下铁腕开展闲置土地处置、“两违”整治,提高“工改”加速度。三角镇对闲置土地依法依规开展处置,对认定闲置的土地征缴闲置费并督促尽早动工开发,目前已促成超过500亩用地参与“工改”。今年以来,三角镇对中山市(三角)新材料产业园、南三公路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湖两山三江”等重点区域开展“两违”综合整治,已拆除面积6.54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的130.8%,居全市前列。

虽然在法律面前不能讲情感,但“工改”服务可以是暖心的。三角镇工改专班负责人表示,“工改”的过程就是帮助企业系统梳理和解决土地、规划、报建、腾挪搬迁问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工改’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不少,但解决问题的人更多。”中山市迪美卫浴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华介绍,近20年前,迪美工业园建成,因规划不统一、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厂房质量参差不齐且产出低效。改造主体中山市迪美卫浴设备有限公司早于2014年便计划升级改造,但因受限于历史遗留问题而无法报建。6月初,市工改指挥部领导率队到企业调研,查看项目方案,详细了解企业项目开展的背景情况、项目规划设计及项目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并现场办公,顺利打通所有堵点,推动项目改造真正从规划到落地。7月底,该项目已动工建设,计划投入2亿元实施局部改造,建成后容积率不小于3.4,新建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

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项目作为全市首个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方案的项目,在推进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原有个别租户“狮子张大口”、漫天要价、不肯搬迁的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市下派三角工作组副组长刘志康主动与该租户商谈,讲明“工改”大局大势,讲透违约不搬的法理后果,讲清合理补偿的依据,经过长达4个月10余次对该租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请业主方支持配合,最终在7月底促成双方签订书面协议,补偿价格从最初的50万元降低到2.5万元。目前,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改造项目已完成首期拆除并动工建设。

科立泰项目改造后效果图。

中山裕北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坚来表示:“政策只是文字,‘工改’专班的一次次耐心宣传讲解让其变得更温暖人心,越发坚定了我对三角未来发展的信心。政府给政策、领导给信心、企业要给力。”

“快”与“慢”

既集中精力啃“大骨头”,又着眼长远啃“硬骨头”

“工改”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大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必须坚定不移改革创新、突围突破。三角镇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抢抓“工改”政策红利宝贵窗口期,既大干快上、集中精力推动集中连片改造,又打基础、利长远,将“工改”与推进“百千万工程”、治水、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等有机结合。

集中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占地超万亩的中山市(三角)新材料产业园,已通过省级化工园区初步验收,将打造大湾区新材料行业集聚区及新一代电子科技高地。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已成为三角“工改”的主阵地,园区范围内今年已拆除整备用地605.54亩,占全镇的65.21%;已编制改造方案项目8个,占全镇的72.72%。

连片改,促进整体规划建设。目前全镇正在推动改造的地块,面积超100亩的有6块,超200亩的2块,超400亩的1块。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名下多宗共415亩连片工业用地,已有建筑物约26.80万平方米,是三角工业用地“巨无霸”。由于各种原因,该地块存在部分建筑手续不完善,宗地合并难度大,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困扰企业长达十余年。今年6月,三角镇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每周到国泰染整有限公司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目前已拆除建筑1.7万平方米,正在办理建筑规划报建等手续,预计可以释放近200亩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用地航拍图。

协同改,让综合效益最大化。三角镇的高平化工园区是中山市唯一保留的化工园区,是推动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化工园区与旧村庄生产生活混杂,企业安全生产和居民生活严重受限,“顽疾”困扰地方二十余年。6月,三角镇启动高平电镀区扩区(村改工)工作,目前进展顺利,争取明年进行第一期供地。

“舍”与“得”

既打破了“旧瓶”,又装上了“新酒”

“工改”就是要通过空间变革来实现企业主体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技改”是技术变革,“水改”是要素分配制度变革。有破才有立,既要破也要立。三角镇以“沙场赛马,拼者胜”的劲头,全力以赴推进“工改”,加快改出焕然一新的空间载体、产业形态、发展格局。

三角“工改”不仅“拆”得多,而且“建”得快。截至目前,目前已编制改造方案项目17个,其中已动工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22.66亿元,新建建筑面积共102.64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动工项目14个,总投资32.65亿元,新建建筑面积共120.50万平方米。

蟠龙村“工改”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招商先行,增强信心。三角镇将“工改”地块和厂房纳入全镇招商一盘棋统筹推进,既赴市外招强引大,又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5月31日,三角镇首个深中企业联合“工改工”项目——立木富山基础电子元器件产研基地动工。该项目与深圳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将专业服务大湾区电子元器件研发及金属表面处理行业。8月10日下午,三角镇举行蟠龙村“工改”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与4家镇内优质企业签订意向落地框架协议。

空间变革的同时,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三角镇以意向增资扩产企业为重点,激励引导企业淘汰落后技术设备和产能,推动化工、涂料等企业入园入区,重点发展市、镇鼓励的产业,并在“工改”方案和“工改”监管协议中予以明确。预计全年在库技改项目94个,总投资65.9亿元。

金焱环保共性产业园封顶。

“工改”与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催生出环保共性产业园。6月7日,中山市首批、三角镇首个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造项目——金焱高端表面处理环保共性产业园一期项目封顶,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8亿元,亩产超千万元。该园区通过集约化生产、集中化治污,把一些表面处理企业集中起来,有效解决“小、散、乱、污”问题,减少单个企业自行投入环保设备成本,防止重复建设,实现设施共享和拎包入驻,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园区的新生,更是传统产业形态的重塑。

有舍,才有得。舍掉的是“小、散、乱、污、危”,得到的是城镇新面貌、产业新动能、发展新格局。


编辑 黄凡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3193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