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山扎实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人居环境取得全面改善,乡村发展亮点频现,初步走出一条“示范引领、从容建设、项目带动、农村主体、久久为功”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在该过程中,我市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有关议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工作,提出了不少高质量、可落地的意见建议,为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政协委员蔡玲玲
推动乡村振兴,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
作为一名政协“新人”,市政协委员蔡玲玲勤于学习,擅于思考,一年来,她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先后14次深入到有关镇街、村(社区),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办好惠民实事。近日,蔡玲玲还积极参加了省政协组织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悦读”读书活动,紧紧围绕乡村建设主题完成了近六千字的读书体会,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建设等方面,全面思考了“如何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10月2日,市民在南朗街道左步村游玩。(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蔡玲玲认为,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对象更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今年上半年,蔡玲玲曾随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赴全市多个特色精品村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特色精品村所在镇街、村(社区)负责人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蔡玲玲告诉记者,紧锣密鼓的行程走下来,她最大的感触是“推动乡村振兴,尤其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她建议,可以精品示范村为中心,从“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打造乡村游经典路线,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同时鼓励相邻村落片区加强合作,通过整合资源达到优势互补,丰富旅游元素,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形成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和生态链。“招商引资方面也要打开思路,不能只盯着要用厂房的生产型企业。”蔡玲玲表示,村内环境改善后,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氛和活动,对信息产业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建议市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信息产业协会、互联网产业协会等“低能耗、高产出”的行业协会,多为乡村建设牵线搭桥,共同打造环境优美的信息产业聚集村。
市政协委员李迪斯
正确把握乡村建设中的“新”“旧”关系
近年来,市政协委员李迪斯一直对我市乡村建设保持高度关注。在履职实践中,安堂村的古建筑,旗溪村的自然艺术氛围,里溪村的红色精神挖掘,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涌安堂村竹林广场。(资料图片)记者 余兆宇 摄
不过李迪斯也观察到,在目前乡村建设工作中,仍存在如基建内容单一重复、大兴土木建设、照搬照抄城市景观等问题。比如,有的村庄过度规划村民活动空间,造成基础设施浪费;有的村庄在建设项目时没有考量实际商业价值,导致开发的商业空间出现大规模闲置的现象等。“如果建设前期经过充足的调研和论证,广泛听取村民和相关人士的意见,建设过程中加强对规划单位、施工单位和运营管理单位的统筹,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李迪斯表示。
在乡村建设中,“新”“旧”关系应该是平衡兼顾的。“新”的东西太多,会破坏原有的乡村风貌;“旧”的东西太多,又会影响村民和游客的实际体验。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市政协的历次调研或者座谈上,李迪斯都有提出对“新”“旧”关系的尺度把握。他建议乡村建设要“迭代”,而非“换代”,不可推倒重来,不可以标新立异为方向,也不可遵循原来杂乱的建筑风格以至无法和谐统一,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尽可能多地保持当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特别是加强对乡村古建筑、古树、古桥、古井等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修缮,把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与地域特色文化标记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既有新鲜感,又有归属感。”在李迪斯的“乡村画像”中,美丽新风貌与悠长旧韵味相融相长,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来自田野阡陌的强大动力不断滋养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