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伶仃洋的“双向奔赴”| 交通大会战③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王蔚然 发布:2025-07-0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跃过伶仃洋,位于中山市博爱路的深中跨市公交枢纽已热闹起来。家住远洋城的何先生轻车熟路地扫码上车,准备前往深圳前海上班。这条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的全国首条跨海公交专线,不仅让他的通勤时间压缩至48分钟,更使其通勤成本每日节约近200元……

6月23日,乘客在深中跨市公交枢纽站搭乘深中跨市公交。记者 缪晓剑 摄

同一时段,深中航空港内,中山市民徐先生悠闲候机,准备飞往上海出差。以往需要提前3小时赶往广州白云机场的他,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值机、行李托运,50分钟机场专线更能无缝衔接深圳宝安机场……

类似这样的便捷场景,在中山已是常态。

自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以来,深圳与中山这对隔海相望的湾区城市,正生动演绎着新时代的“双城记”。20公里的直线距离,因“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而拉近,而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互补,更让深中同城从愿景变为现实。

织密立体交通网
重塑湾区时空格局

时间倒回至深中通道通车前夕,如何管好用好深中通道,让湾区人民更好地享受其带来的交通便利,成为了摆在中山交通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为此,中山给出的答案是,与深圳深度携手,共同编织一张高效、便捷、立体的现代交通网络。

2023年6月28日,深中两地签订《深圳市 中山市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以此为核心,双方在港航、航空、物流、轨道、公共交通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全力构建一体高效的现代化双城综合交通体系。深圳与中山,就此迈入深中同城化的历史新阶段。

2024年6月30日,深中跨市公交正式开通,作为全国首条与跨海通道同步开通的公交专线,迅速成为深中两地市民通勤、旅游的首选。据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负责人孙荣介绍,该专线自开通以来,日均客流稳定在8000人次,平均发班频次仅15-20分钟,最短通勤时间压缩至48分钟,极大便利了深中两地通勤、商旅等群体,已成为连接深中两地的重要纽带。

6月23日,一艘客轮抵达中山新客运口岸码头。记者 缪晓剑 摄

与此同时,水路客运版图同步焕新。2024年11月,位于翠亨新区的中山新客运口岸码头正式启航,这座全省最大的水运口岸,在航运能级、功能配套、内外联通、旅客通关等方面条件均大幅提升,相较此前缩短水路航程约20分钟。“新口岸不仅环境好,而且特别方便,几乎是‘秒过关’。”对此,香港居民吴女士赞不绝口。

在空运方面,通过深中航空港,中山“零距离”畅享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资源。深中航空港全面承接了深圳机场航站楼的值机、行李托运、贵宾服务等功能,让中山旅客在“家门口”就能完成除人身安检及登机外的乘机手续。与此同时,配套开通的机场专线班车,以约半小时一班的发车频率,实现中山城区50分钟直达深圳机场。目前每日往返班次达69班,可满足各时段航班接驳需求。

产业协同乘势而上
构建湾区西岸增长极

交通网络的“硬联通”,强力驱动着产业要素的“软流动”。“深圳研发+中山智造”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鸿利达集团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家1988年成立于香港的企业,如今在深圳、中山、马来西亚设有三大基地。随着深中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中山的区位优势愈发吸引其目光。“从中山到深圳机场仅25分钟,周边供应链完备,加上地铁等重大项目落地,我们对中山信心十足。”据鸿利达控股有限公司CEO蔡俊杰透露,公司计划在中山新建一个140多亩的研发和智能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预计年产值达26亿元。

深圳长微科技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杰同样看好两地合作:“‘深圳创新 中山制造’,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很多运输成本,更极大地便利了企业的上下游对接,我们现在在火炬高新区拿了20亩地,计划投资5亿元,年产值可达6至8亿元。”

据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交通一体化已成为深中产业协同的强劲引擎,带动‌产业共振,经济流高效涌动。亦如物流领域,“低空经济”异军突起,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应运而生。去年4月,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打通——无人机从中山小榄镇到深圳南山区仅需‌45分钟‌,实现深中‌4小时‌高效配送。

去年4月,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启动。(资料图片) 记者 缪晓剑 摄

交通赋能城市发展
推动能级全面提升

当交通网络的血脉畅通无阻,城市发展的筋骨便迎来质的飞跃。

据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海成介绍,2021年以来,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统筹下,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抢抓深中通道通车的机遇,以超常规力度打响了交通大会战,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额超1050亿元,公路水路固投连续4年排在全省的前列。

如今,“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已基本建成。其中,高速公路网密度达1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实现了中山与湾区相邻城市60分钟通达的目标。各镇街通过高快速路网均可便捷抵达深中通道,市民出行体验显著提升。

这场交通变革带来的不仅是通行效率的提升,更是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塑。在中山港集装箱码头,每天都有满载货物的巨轮鸣笛启航。通过创新的“组合港”模式,中山五大码头与深圳两大港口形成联动,10条航线如同延伸的臂膀,将“中山制造”推向全球。

中山中外运仓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宏楠举例道:“现在中山和深圳开通的组合港航线,可以做到海关通关互认,中山本地企业可以通过中国外运中山仓码的组合港航线出口产品,物流速度较以往提升60%,通关成本降低20%,企业开展外贸出口业务更加有信心了。”

6月23日,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的机场大巴。记者 缪晓剑 摄

从深中通道的一桥飞架,到组合港的协同运作;从跨市公交的民生便利,到航空港的出行革命——这场跨越伶仃洋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稳步推进、未来深南中城际纳规建设、低空载人航线谋划开通等,珠江口东西两岸正加速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产业要素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的发展共同体。这一变革,既是“基础设施硬联通+公共服务软联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统筹】 黄启艳


编辑  张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0408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