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招牌的“清晨食堂”,听障人士廖大哥与妻子的笑容就是食店招牌 | 记者帮办.助残微光小店②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文/记者 袁婵 图/记者 罗杨鸿 发布:2025-05-23

在中山市五桂山街道龙石村紫坭环的僻静街巷,每日清晨7时许,周边不少街坊便会来到听障人士廖大哥开的粥粉面早餐店,开启新一天的味蕾体验。这家早餐店门头没有招牌,设施也有些简陋,但它已默默服务当地街坊十余载。近日,记者到店采访了解到,多年来廖大哥与妻子相濡以沫,用笑容拥抱生活,以热情服务食客。这间小小的早餐店,不仅是街坊们的“清晨食堂”,更是维系一家四口生活的重要支撑。

听障人士廖大哥的早餐店。记者 罗杨鸿 摄

妻子是他无声世界里的“翻译官”

上午9时,店内客人不多。廖大哥从后厨方向缓步走来,1米8的个头,身着紫色围裙,汗巾随意搭在肩头。见有客人来,他忙不迭在围裙上擦拭双手,摘下口罩时,脸上露出一抹憨厚的笑容,双眼也眯成了一条缝。初见廖大哥,记者便被他身上的乐观气息所感染。

廖大哥熟稔客家话,但因听力全失,沟通便需由“翻译”中转。记者的问题由妻子李姐以客家话转述,廖大哥则专注捕捉妻子的口型变化,再以简单的语句回应。这套独特的交流方式,恰似一首无声的二重奏,流淌着夫妻二人多年来相濡以沫的默契。

夫妻两人与记者交谈。 记者 罗杨鸿 摄

廖大哥是五桂山本地人,今年56岁。20岁左右时,因一场意外,他的听力受到了损伤。刚结婚时,听力还能保持,夫妻俩在五桂山的市场上开了餐饮店,靠双手打拼,攒下生活所需。结婚十余年后,廖大哥的听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先是听不清电视声,后来连人站在面前说话都要凑近看嘴型。”廖大哥说。2015年前后,他彻底失聪,申办了听力一级残疾证。

由于听力受限,加上店租成本高,二人的餐饮店一度陷入困境。夫妻二人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为了降低成本,2015年,二人选择回到村内,搭建了现在这家餐饮小店,经营早午餐。“我负责掌勺,她负责采买,出门都离不了她,顾客的话也靠她‘翻译'。” 廖大哥说这句话时,眼里满是对妻子的信赖。

这么多年,你有过埋怨吗?”记者轻声问一旁的李姐。因刚刚的忙碌,大半边上衣已被汗水浸湿,但李姐仍一脸笑容地回答:“我急脾气,他慢性子,有时难免发脾气,但气消了,又没事了。既然嫁给了他,就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因为他听不见,就离开他。他找工作难,我们就自己开店。苦点累点不怕,两口子一起努力,日子总能过好。”

笑容是店内最动人的招牌

开店初期,店内简陋到只有三张小桌,菜品不过牛腩、瘦肉两种。李姐记得,头几个月生意冷清,“看着空荡荡的棚子,想过放弃,可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不做怎么办?”

于是,夫妻二人慢慢根据客人的建议不断改进厨艺,通过让村民试吃等方式,逐渐调整菜品口味;对熟客提出的建议他们也一一采纳,如有人说“加点鸡蛋”,他们便早早备齐煎蛋;有人念着 “想吃焖猪脚”,他们便研究火候,将猪脚炖得酥烂入味。就这样,店里的品类从3种增至30余种,餐桌也增加到了5张大桌。

廖大哥为客人做早餐。记者 罗杨鸿 摄

“笑容”或是这家餐饮小店得以维系的招牌。遇到第一次来的客人,廖大哥会指指墙上的菜单,再指指自己的耳朵,比划一个“听不见”的手势,最后咧嘴一笑表示歉意。“虽然日子苦点,但我们不能苦着脸,不然顾客早就跑了。”在李姐看来,笑容可以传递快乐,当然是最不花钱的招牌。

采访时,一位阿姨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碗牛腩面。她一周几乎有四次在这里吃早餐。“店内的口味合我心意,还有夫妻二人的笑容让人想亲近。”阿姨说。

这些年来,让李姐暖心的除了政府部门过节慰问,还有街坊的暖心之举。比如,偶有订单出错,客人只是摆摆手,“没事,这个也能吃”;迁居澳门的老顾客返乡时,总会绕路来吃一碗,“他们觉得这是家乡的味道’。”

“这些年生意算不上红火,仅足够支撑一家四口的家用。但只要做得动,就一直开下去。”李姐笃定地表示。

呼吁:今年全国助残日以 “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为主题,廖大哥与妻子李姐的故事,正是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亲爱的读者,我们邀您一起传递温暖,只需在评论区留言点赞,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藏在街巷的坚韧与温情。您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自强者的致敬,更是对助残精神的接力。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1717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