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大涌镇:“芝麻糊”基尾涌迎蝶变 治水激活生态经济“双效益”
栏目:推荐 来源: 记者 欧阳威 张智凯 发布:2025-04-16

继续来看“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专栏报道。大涌镇基尾涌过去是劣V类河涌,因其水体黑臭,淤泥沉积,曾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批评。如今,这条“芝麻糊”河涌迎来蝶变,不仅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河,还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水”。

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两岸新绿,水草丰茂,这就是曾被央督通报批评的基尾涌,如今已经成为中山“污点变亮点”的样板河涌之一。基尾涌全长1.36公里,连通岐江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堂、南文、大涌三社区引入河水灌溉农田,围垦出近1.5万平方米的运身塘,解决了不少居民的生计问题,但随着周边民宅爆发式增长,河岸两侧污水直排,基尾涌逐渐成为了“芝麻糊涌”。

大涌镇南文社区居民萧伯:“没活水进来,那些人将化粪池污水漏出来,很臭的。”

大涌镇城建中心副主任、治水工作专班成员程志华:“有200多间的居民建筑,就两侧的居民生活污水,都是直排到基尾涌里面的,这样的话,我们在整治期间,基本上又黑又臭,跟芝麻糊一样。”

大涌镇考虑到如果采用河岸两侧挂管的方式收集污水,无法彻底改善基尾涌的水质,在得到市住建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涌镇决定按蓝线范围实施征拆,在岸上埋管截污。但是,中山治水任务紧迫,大涌镇要在限定的3个月内完成沿河200多间房屋征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涌镇城建中心副主任、治水工作专班成员程志华:“正常一个征地拆迁流程,至少要走6个月到1年以上,才能把它征拆下来,这个还是居民配合的情况下,很多村民是比较抵触的,第一这是他们的祖屋,他们也不差钱,还有一些村民连人都找不到,很多移民到澳门、美国,这些都很难联系到。”

为给整治工程提供用地保障及施工条件,大涌镇在全市首创预征拆方式,举全镇之力,抽调各部门业务精英骨干,组建共30多人的工作专班,以“5+2”“白+黑”的工作模式强力攻关,最终在3个月内实现100%征拆及交地,创造征拆工作奇迹。回想起治水攻坚的过程,程志华眼含热泪,他说一路走来,有辛酸苦楚,也有激动自豪。

大涌镇城建中心副主任、治水工作专班成员程志华:“特别是有些违建的,是没有办法补偿的,征拆是一个很艰辛的历程,现在就是觉得治水的成效还是相对比较显著的,对自己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成就吧。”

目前,基尾涌沿河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曾经的多“恼”河已经蝶变成居民的亲水乐园。

大涌镇南文社区居民萧婆婆:“现在舒服,空气好,蚊子都没有,以前蚊子咬到你哭死。”

大涌镇南文社区居民萧海童:“天天来这里溜娃,早上溜、下午溜,他想出来就来这里溜,因为对小孩子来说环境要求要高一点。”

基尾涌整治的同时,还建设了步道、景观绿化等,曾经这个让游客、居民绕道走的地方,如今再次聚集了人气,催旺了集体经济。

记者欧阳威:“屋前是臭水沟,屋后是烂菜园,曾经的朴树下是无人问津的一个地方,但是现在是工作日的下午,已经聚满了来这里喝茶的街坊,随着环境变好,商家也纷纷进驻到这里来了。”

大涌镇基尾涌沿街商户经营者萧芷琳:“生意是可以的,就是越来越好,因为你看环境有改变,然后很多人过来这边参观、游玩,平均每天应该都有卖出100多杯,周末会比较多人一点。”

大涌镇经过三年治水攻坚,包括基尾涌在内的18条河涌已经全面消除黑臭。同时,为了巩固治水成果,大涌镇在河涌沿线开展农贸市场、公共厕所、餐饮店、美容美发店等城市面源污染排查整治工作。

大涌镇水务中心主任、城市面源工作组成员林伟孝:“像我们镇的面源污染的场所,大概是有2600多家,然后我们目前已经完成1860家,完成率就达到80%左右,我们也是按照市的要求,力争在今年的年底完成100%的整治,巩固治水的成果。”

此外,大涌镇依托“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和两道过滤坝的水处理系统,实现全镇6200多亩养殖鱼塘尾水治理全覆盖,让鱼塘尾水排放达标,养殖户水循环利用更安全高效。接下来,大涌镇还将打造农文旅于一体的尾水治理样板工程。

大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区伟雄:“可以把尾水的一些氮磷各方面的、一些富营养化的东西进行沉淀处理,然后达标排放,接下来就做一些科教研的,就是农文旅的一些科研项目,或者一些科研、观光各方面的,把这一块盘活起来。”


编辑 付翊苗  二审 李紫昭  三审 苏文颖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