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世界噪音日:保护听力 远离“看不见的杀手”
栏目:推荐 来源: 记者 陈超明 区乐华 发布:2025-04-16

今天(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声音被我们的耳朵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当中不乏噪音这一“隐形杀手”。那么,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怎样应对噪音,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10亿人因噪音暴露面临听力损伤风险,噪音来源包括城市交通、建筑施工、娱乐场所等方面。

中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国平:“还有一部分人是长期戴耳机,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个香港患者过来,他就是有耳鸣情况,他是在地铁上戴的耳机,因为比较嘈,把声音开到最大,我们通过耳声发射,发现他毛细胞功能是受损的。”

医生表示,毛细胞是人类内耳中感受机械波刺激的神经感受细胞,因其表面覆盖大量静纤毛而得名。

陈国平:“这个细胞实际上很脆弱,噪声、缺血、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它的损失,耳鸣、耳闷、涨感这些是比较早期的表现,到了后期明显感觉到听力下降,比如别人说话的时候,他需要重复让人家说,在频率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有些人是可以自己恢复的,但是接触时间久了,或者强度很高的话,它实际上是没法逆转的,目前医疗水平来说还没法再生。”

医生提醒,人耳接受声音的强度最大不能超过85分贝,如不得不长时间置身于高分贝环境下如工厂作业时,则需要佩戴专业防护耳机、耳塞等,做足相应防护工作。

陈国平:“声源控制方面,实际上国家对于特定环境是有要求的,就普通人来说,比如戴耳机时,有一个原则就是,把耳机的声音开到最大音量的60%,听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去到演唱会、KTV或者酒吧这种场所,如果出现耳朵痛或者短时间出现耳鸣,也应该及时脱落这个环境。”


编辑  古淑雯   二审  李紫昭   三审  苏文颖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