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系统治理,坦洲镇安阜涌实现从“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的生态蝶变,成为中山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标杆案例。今天的“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安阜涌沿岸,探访治水一线工作者与受益群众们的故事。
安阜涌治理后
曾经的安阜涌是沿岸居民的“心头病”,水体黑臭、垃圾漂浮,夏季蚊虫滋生,村民路过常掩鼻疾走。
安阜涌治理前
坦洲镇安阜涌附近居民卢耀泉:“风吹过来鼻子会感觉非常刺鼻,家人有时候会用布或者报纸把窗封住。”
坦洲镇安阜涌附近居民张北胜:“这条河涌原来的水又黑又臭,臭到村民连门窗户都不敢开,很多村民都不想在这住了,想出去了。”
坦洲镇水务事务中心(治水)工作人员梁文俊:“以前桥头有家卖臭豆腐的,当时我们就说这个臭豆腐跟那个安阜涌一样又黑又臭。骑自行车马上跑过去,都不想在这里待。感觉在这里住得也很痛苦,环境这么差,很难改变。”
对安阜涌失去信心,还将它戏称为“臭豆腐”河涌的梁文俊,从去年8月份开始,正式成为了坦洲治水的一分子。
梁文俊:“体会到治水确实不是一天两天就治好的,也是慢慢 一步一步地走,要统筹很多力量去攻坚。现在安阜涌慢慢变好了 ,我的信心也越来越大足了。”
2021年,坦洲镇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安阜涌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通过“截污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三管齐下,累计完成截污管道建设超20公里,清淤总量超过3万立方米。数据显示,安阜涌的水质从2023年第四季度起持续改善,全年水质均值稳定在Ⅳ类,部分时段甚至达到Ⅲ类。
坦洲镇水务事务中心(治水)工程现场管理组副组长李建业:“刚开始因为工程体量很大,而且有一些以前老旧建成的覆盖渠、暗涵,因为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打开,很难去排查里面有什么污染物,所以刚开始还不太确定能不能治理成功。”
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工程技术员徐子文:“首先就找物业先了解一下这边的管线布置,如果他不清楚,我们就只能通过人工探挖的方式慢慢地去开挖,做好相应的措施 ,然后去施工。”
中山公用安阜涌项目一线工作人员温文彬:“安阜社区房屋比较密集,巷道之间也比较狭窄,污水量是比较大的,因为农污工程是治水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如果农污的工作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话,治水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经过我们一年多的治理之后,农污治理率达到95%,分流率也达到了90%。”
坦洲镇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中建八局现场负责人陈逸林:“我是从2022年参加这个工程建设的,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当中,也遇到了很多老百姓不理解的事情,因为乡村道路走机械也不是很合适,然后就影响居民正常出行 ,我们通过给群众普及建设管网有什么好处,以小组为单元, 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去施工,高峰期的时候,现场一共有108个作业面,投入的施工人员大概700多人,后来也得到了老百姓的同意,开始支持我们这个工程。”
从昔日的劣V类“黑臭水体”到如今的“水清岸绿”,安阜涌的蜕变印证着坦洲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这条重获新生的河涌,也让曾经“失望透顶”的群众们再次燃起希望。
坦洲镇安阜涌附近居民朱荣华:“安阜涌现在整治得很好,我们就在这里散步,空气也好,环境也优美。所以我们觉得对政府还是很有信心的,现在我们在这里定居了。”
卢耀泉:“晚上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吃完饭带小孩在这路上散步玩耍,一河两岸新增了很多的建设设施 ,让我们有个地方可以去。”
张北胜:“现在这个水清了,又不臭了,又看到有鱼在这里游了。现在早上晚上,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来这里散步,心情很舒畅。在这里休闲散步,村民感到舒适、安全、幸福、。”
记者高力:“在我身后这片近400亩的番石榴园,距离安阜涌只有不到1公里的距离,安阜涌水体由黑臭转好,不仅为这里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而且清澈的河水也为这里提供了优质的灌溉水源,让这里的番石榴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
坦洲镇新万农业生态园负责人陈志新:“我们是从2020年夏天进驻到这里的,秋冬季这个地方比较缺水,但是当时为了番石榴食品的安全,我们也不敢引入安阜涌的水来使用,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2024年之后,不够水用的时候,我们放安阜涌的水进来用,我们去年冬天比往年冬天果子的产能高了3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增产这30%,这就是真真正正好生态带来的钱。”
梁文俊:“治好水可能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后续的管养还是靠广大的群众一起去努力,我们要做好宣传,发动群众一起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安阜涌。”
编辑 古淑雯 二审 牛宇华 三审 李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