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5年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五成
栏目:推荐 来源:读特客户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发布:2025-09-22

近日,《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在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举办。活动上发布了深圳首部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全面总结深圳市垃圾分类工作5年来的实践成果。现场还举行了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揭牌仪式,该体验馆的启用,为市民搭建起“沉浸式”环保学习平台。

据介绍,深圳首部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由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专业力量共同编制,汇聚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的实践数据与智慧。

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5年来,深圳市垃圾分类资源化水平全国领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50%,资源化利用率达87.8%,年均实现碳减排约487万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量分别增长57.3%和281.7%,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建成约2.1万个集中投放点,布局近1.3万个废旧织物回收箱;构建覆盖全市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和三级回收网络,系统打造“深i回收”服务品牌;建成焚烧、厨余垃圾处理等末端设施,全面满足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需求。创新建立碳普惠交易机制,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经验。

目前,深圳正在对《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展修订工作,长期以来关注垃圾分类工作的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建议在《条例》修订中,继续坚定推行大类细分,通过法治化引导、科学化规范,巩固分类成果;市人大代表陈家发提出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分类效率;市政协委员汤湘林建议联动文体旅游、高校等多方资源,通过产业链协同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性。

新开放的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依托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设立,集展示、科普、互动体验于一体,通过智能沙盘演示分类全链条、黑水虻处理系统实景呈现等场景化设计,以及智能回收箱应用、可回收物制成的艺术作品与文创产品等,生动展现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据统计,目前深圳全市共有25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进一步扩大了垃圾分类宣教覆盖面。


编辑   沙玉兰   审核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