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9岁脑瘫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市中医院完成全植入式鞘内巴氯芬泵手术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琳 发布:2024-10-25

近日,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金丹带领团队,携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洪钿教授,开展了珠中江地区第一例全植入式鞘内巴氯芬泵手术。此项神经调控新疗法给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增添了重要一环,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微创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一名9岁的脑瘫患者,因为左侧肌张力增高,无法正常行走,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患者身心备受困扰。长期大量地口服药,患者的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未得到有效控制,再次来到医院就诊。

金丹介绍,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在非自主状态下的间歇性或持续性收缩,导致肌张力增高。这种状态可能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或运动感觉控制障碍引起。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会引起疼痛和疲乏,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患者可能出现躯干和肢体姿势的异常,导致挛缩、压疮和畸形,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治疗,痉挛性肌张力障碍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肌张力障碍,导致软组织短缩和肌肉伸长受阻。

金丹主任带领团队手术中。通讯员 供图

金丹团队进行了严格评估及术前测试,患者符合巴氯芬泵的适应证,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洪钿教授,给患者进行了全植入式鞘内巴氯芬泵手术。经过微创、精准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程控,对比效果明显,患者肌张力缓解达到7成以上。通过进一步锻炼,患者可以有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据介绍,巴氯芬泵,采用鞘内药物灌注系统(IDDS),体积约一枚“小月饼”大小,通过在患者体内植入可程控灌注泵,将精准剂量药物输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脑脊髓液和脊髓,需远低于传统口服给药剂量,即可达到药物有效浓度,显著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代谢浪费。使用巴氯芬泵疗法的适应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肌肉痉挛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痉挛状态。

“鞘内泵属于微创外科手术,在脊柱中预埋一根给药导管,在腹部安装‘储药仓库’的泵体即可,手术约2小时完成。”金丹表示,鞘内巴氯芬泵具有药物起效迅速、操作简单、护理容易等优势。


编辑 周映夏  二审 徐世球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2199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