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遏制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传播风险,坚决实现“动态清零”目标,大涌镇聚焦防控关键环节,以“查、清、快、防”四字诀为核心抓手,统筹推进蚊媒传染病防控各项工作,构建“防蚊灭蚊”防护体系,切实守护辖区居民身体健康。
“查”:全维度排查,夯实防控基础
精准排查是防控工作的前提,大涌镇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点到面”的排查机制,全面摸清传染源、传播媒介及易感人群底数,为靶向防控提供支撑。
强化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建立大涌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及药房的疑似病例转诊登记机制,累计登记约1.2万人次;严格落实发热患者首诊负责制,对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痛、皮疹患者,详细询问蚊虫叮咬史与旅行史并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在村(社区)、市场、学校等重点场所,定期开展布雷图指数(BI)、成蚊密度监测,依据数据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推动环境整治、孳生地清理等措施落地。截至目前,累计出动1881人次,完成912次蚊媒密度监测、76574户次入户监测,组织83712人次搜索孳生地,开展147次消杀效果评估。
将全镇划分为200余个网格,组织村(社区)党员干部、驻村组、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排查,重点登记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积水容器,建立“网格清单”强化分级管理。仅10月就累计排查登记4.8万余户次,清理卫生黑点、积水点位6000余处。
“清”:全链条治理,切断传播路径
针对伊蚊这一唯一传播媒介,大涌镇以“清孳生地、清蚊虫、清环境”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环境整治,从源头降低蚊虫密度。
各村(社区)排查辖区卫生黑点并建立“黑点清单”,组织党员志愿者清理销号,近两周累计销号约380个;镇一级组建孳生地清理突击力量,自10月16日起动态攻坚新增重点区域,累计清理卫生黑点500余处。
依据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划定消杀区域,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对重点区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行动”的集中消杀,重点处理下水道、地下室、垃圾中转站等蚊虫易栖息场所;同时加强消杀队伍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累计消杀410余个重点场所,有效降低蚊虫密度。
“快”:全流程提速,提升应急效能
大涌镇建立“快速响应、快速研判、快速处置”的应急机制,确保在疫情初发阶段控制扩散势头。接到疫情报告后,镇疾控部门1小时内赶赴重点区域开展流调与布雷图指数监测,镇消杀队2小时内启动重点区域消杀,村(社区)3小时内组织入户排查前期工作,镇卫健部门1天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保障处置高效有序。
大涌镇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组建100余人的消杀后备应急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防”:全方位联动,筑牢群防防线
大涌镇通过宣传引导与常态化防控,凝聚全社会防控合力。借助“大涌发布”、广播、LED屏、横幅等渠道,广泛宣传“两热”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预防措施;针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精准宣传,通过发放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提升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定期组织全镇性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清理卫生死角与公共区域积水;引导群众自觉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形成“全民参与、共同防控”的良好局面。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防控是长期任务,大涌镇将持续深化“查、清、快、防”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防控措施、补齐能力短板,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切实守护辖区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