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大病痊愈后,整个人却变得很颓丧?要做的事情火急火燎,身体却动不起来一点。不爱说话、回避社交、特别喜欢“葛优躺”。这种“颓丧”如果持续3个月以上,就是一种特殊病态。精神疾病康复期的颓丧状态并非普通情绪低落,而是以“持续性动力缺失”为核心特征的特殊病理状态。这类状态常被误解为“懒惰”或“意志薄弱”,实则与神经递质紊乱、认知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ICD-11将其归类为"精神行为障碍康复期适应不良”。
慢性“颓丧”的三大元凶
1. “动力系统”的损伤
精神疾病慢性化常伴随“前额叶-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功能异常,直接影响“动机系统”的运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密度下降约20%,导致“想做却无力行动”的矛盾状态。这种神经递质系统的损伤,可能表现为“习得性懒散”——即便认知层面存在改变意愿,躯体仍难以启动有效行为。同时,这种启动困难和主动回避,会导致康复员错失较多的机会,进而陷入更多的挫败感中,陷入习得性懒散恶性循环当中。
2. 社会功能的“去技能化”
长期住院或居家休养可能导致社会功能退化。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连续6个月脱离社会角色可使工作记忆能力下降14%,社会认知功能衰退23%。许多的康复员因病耻感而回避社交,因认知功能恢复滞后(如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难以胜任原有工作,导致自我价值感持续低迷。数据显示,约40%的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因社会功能未完全恢复而陷入长期颓丧状态当中。
3. 昼夜节律的“倒错”
许多的慢性精神患者伴发失眠的问题,镇静助眠药物也是第二天精力不足的一大原因,白天的懒散,又导致第二天夜间睡眠的动力不足。呈现出“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力”的矛盾状态。这种日夜倒错生活的现象,在慢性精神病患者中非常常见,导致了患者生活节律与社会常规节奏分离,让患者陷入“颓丧”的死局之中。
医学指导下的功能重塑
1. 药物维持治疗的动态调整
切记要定期复诊。在康复期,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状态,逐步滴定一个最低有效剂量来维持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同时联合部分改善阴性症状、激活动力的药物,以期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所以,一定要定期面诊,再忙也不要代诊取药。
2.中西医协同康复策略
针对“颓丧”状态,康复医学有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脑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经颅脑的磁疗或电疗,作用在特定脑区,改善懒散退缩的阴性症状。再如表达性艺术治疗,以音乐/美术/舞动/戏剧等为媒介的团体治疗,从兴趣和主动表达介入,激发大脑的动力系统。
中医体系将其归纳为“神机郁闭”,认为脑髓失养与脏腑失调共同作用,形成“气滞血瘀—海空虚的”恶性循环。近年研究发现,针灸通过多维度机制发挥作用:针灸可提升颅内多巴胺和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情感淡漠、行为懒散的症状。
值得提醒:如果“颓丧”状态很严重,早期启动十分困难时;医院系统的专业治疗,是非常有必要和价值的。
家庭支持是转变的重要因素
1. 家属的观察与反馈
使用“情绪温度计”工具(记录每日重点节点的情绪分值),识别复发早期信号。
2. 沟通模式重构
用“感受-需求”句式替代指责(如“我看到你这周很少出门,是否需要我陪你散步?”)。
设立“无评判时间”:每周固定1小时倾听患者表达,不做评价或建议。
3. 家庭环境适配
感官减压:夜间适当调低屋内光照强度,保障夜间睡眠;白天尽量鼓励患者出门,接受适当强度的自然光照。
解除“颓丧”的生活重建计划
1. 神经可塑性训练计划
(1)奠基期(1-4周): 目标: 稳定昼夜节律
具体方案:睡前药,定时吃,固定睡眠起始点;早晨也不要贪睡,闹钟响就起床。晨起后,除了洗刷活动,吃吃早餐喝喝水,生理就唤醒了,肠道菌群也会慢慢适应你的新节律,反过来也会帮助获得一种启动状态哦。
(2)强化期(5-8周) 目标: 重建社会连接
每周参与1次支持团体(如艺术治疗小组),逐步延长社交时长至2小时
(3)巩固期(9周+) 目标:恢复职业功能
从每日1小时居家办公(或做家务)开始,配合认知矫正训练提升工作记忆
2. 运动处方的精准化设计
抑郁症康复者:优先选择韵律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通过规律动作刺激小脑-边缘系统连接,每周3次最佳。
精神分裂症康复者:避免竞技性运动,推荐太极拳“云手”配合呼吸训练,增强本体感觉整合。
“卯时导引术”:清晨5-7点(大肠经当令)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促进气机升降,激发一天的阳气,让患者更有精力参与一天的生活。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