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李和几个老同学聚会。几杯酒下肚,他感觉平时压在心头的烦心事好像都烟消云散了,话也多了,跟大伙儿聊得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候。可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头昏沉沉的,心情也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还特别容易烦躁,跟老婆也闹了点别扭。这跟聚会时那个“开心果”判若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老李的经历很典型,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绪过山车”。这背后,就是酒精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大脑里的“情绪开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酒精和咱们心情的那些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把我们的情绪搅得一团乱的。
咱们的大脑是个超级复杂的“指挥中心”,里面有很多化学物质,科学家叫它们“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就像“信使”,负责传递信息,调节我们的喜怒哀乐。酒精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捣蛋鬼”,会跑到大脑里,搅和这些神经递质的工作,从而影响我们的心情。这个过程分两种情况:喝下去那会儿的“即时效果”,和长期喝下去的“长远影响”。以下将为大家简单介绍各种神经递质在酒后所产生的变化。
γ-氨基丁酸(GABA):大脑的“刹车”
酒精干了啥:想象一下,γ-氨基丁酸(GABA)就像我们大脑里的“刹车”。酒精会让这个“刹车”踩得更用力,让大脑变得平静下来。
和心情的关系——
喝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感觉放松、不紧张,甚至有点困。这就是酒精增强“刹车”效果带来的“解压”感,就像老李在聚会上感觉的那样。
长期喝下去:但身体很聪明,时间长了,它就会适应这个“过度刹车”的状态,让“刹车”变得不那么灵敏了。这就好比刹车片磨薄了。一旦你突然不喝酒了,“刹车”突然失灵,大脑就会过度兴奋,可能让你感到特别焦虑、手抖、晚上睡不好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喝酒的人,突然戒酒时会很不舒服。
谷氨酸:大脑的“油门”
酒精干了啥:谷氨酸就像大脑里的“油门”,负责让大脑活跃起来,帮我们学习和记住事情。酒精会制止这个“油门”,不让它踩到底,让大脑活跃度降低。
和心情的关系——
喝的时候:“油门”被制止,大脑就不那么“闹腾”了,配合上面说的“刹车”踩得更用力,你会感觉更放松。但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酒后反应变慢、说话含糊、注意力不集中。
长期喝下去:身体为了对抗一直被制止的“油门”,可能会让“油门”变得更灵敏。一旦你突然不喝酒,“油门”一下子被彻底激活,大脑可能变得过度兴奋,让人变得躁动不安,甚至可能引发抽搐(这是戒酒时比较严重的反应),同时焦虑和情绪不稳也会加重。这说明,长期喝酒对大脑的平衡破坏是双向的。
多巴胺:大脑的“快乐按钮”
酒精干了啥:多巴胺就像我们大脑里的“快乐按钮”,负责让我们感到开心、满足。酒精会按下这个按钮,让“快乐”的感觉来得更强烈。
和心情的关系——
喝的时候:按下“快乐按钮”,你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这种感觉会让你记住“喝酒很快乐”,下次更想喝。老李聚会时的高兴,也和这个有关。
长期喝下去:时间长了,大脑对酒精按“快乐按钮”就不那么敏感了,就像对某种东西产生了“耐受性”。你需要喝更多的酒才能感到同样的快乐。同时,多巴胺系统出了问题,也可能让你觉得情绪低落、提不起精神,很多人长期喝酒后会有一种“空虚感”,跟这个有关。
血清素:情绪的“调色板”
酒精干了啥:血清素就像我们情绪的“调色板”,负责调节我们的心情、睡眠和胃口。刚喝酒时,酒精会让“调色板”暂时调出更“亮”的颜色;但长期喝酒,反而会让“调色板”的颜色变“暗”。
和心情的关系——
喝的时候:“调色板”暂时变亮,可能让你感觉情绪高涨、话特别多、更爱社交。
长期喝下去:“调色板”颜色变暗,血清素水平下降,就容易让人感到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喝酒的人容易得抑郁症。老李第二天的心情低落,可能也和血清素水平波动有关。
内啡肽:身体自带的“止痛片”和“快乐素”
酒精干了啥:内啡肽是咱们身体自己产生的“止痛片”和“快乐素”。酒精会刺激身体多分泌一些。
和心情的关系——
分泌多了,会让你感觉更快乐、不那么难受,尤其是在和朋友们一起喝酒时,这种感觉可能更强。但长期依赖酒精带来的这种感觉,身体自身的系统会出问题。戒酒的时候,可能因为身体自己产生的“快乐素”不够了,让你感到特别烦躁、痛苦。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