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视频让人看着揪心:妈妈举着手机教孩子骂爸爸,孩子像背课文一样重复着难听的话,眼睛却一直盯着地板。
评论区吵翻了天,但最该被关注的,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离婚是成年人的选择,但很多父母却孩子当“恶语传声筒”,逼着孩子“选边站队”。
在心理咨询诊室,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离婚的战场上,父母常常把孩子推向了最前线,让他们承受了“生命之重”!
撕裂的童年,长久的伤痛
当孩子被迫接收成人恩怨时,他们的世界观会发生崩塌:
1.自我认同的瓦解。孩子50%来自父亲,50%来自母亲。否定任何一方,都在否定孩子自身的价值。尤其是那一句“你的爸爸实在太可恨了”“你的妈妈实在太不像话了”,强调了“你的”和“你”!长此以往,孩子甚至可能发展为怀疑/否定自己。——这可不是“锻炼心理素质”,是在改写TA的神经系统。
2.安全感的损伤。长期处在父母冲突中的孩子,更容易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离婚“战线”拉得太长,孩子甚至会持续处于生存焦虑中。严重的时候,这种状态可能会引发躯体化反应,比如流传、头疼等,甚至诱发焦虑症、抑郁症。
3.亲密关系的破坏。逼孩子站队,最终要么养成“两面派”人格,要么对亲密关系彻底绝望。甚至在孩子长大后,在恋爱交友时,会带有“随时被抛弃”的警觉,比其他人更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离婚时,请用爱延续亲子关系
1.告诉孩子“你没有被抛弃”。父母告诉孩子离婚消息,传递的关键信息应该是“这是大人的决定,但是对你的爱永不改变。”不要在孩子面前过于讨论对方的错误,用孩子能够懂的语言安排好TA的后续生活。
这样做孩子更安心:
场景:当孩子问“为什么离婚”时候
错误答案:“都怪你爸/妈......”
参考答案:“就像小朋友有时会和好朋友玩不到一起,大人也会这样。但我们永远都是你的爸爸妈妈。”
2.容许孩子思念对方。主动为孩子创造表达思念的安全空间,定期见面或视频电话,让离开的父母“陪伴”,减少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场景:当孩子思念另一方的时候
禁忌反应:“想TA干嘛?”
温暖回应:“给爸爸发个语音吧?需要妈妈帮你拨电话吗?”
3.减少二次伤害。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对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也不是一个大人可以用自己单独的爱能够弥补的。所以,重要时间点,不要逼着孩子二选一,尽可能做好沟通协调,减少二次伤害。
场景:重要日子怎么办?
错误示范:要求孩子二选一。
正确操作:分开庆祝但不说对方坏话。比如:“妈妈陪你过上午,爸爸陪你吃晚饭好吗?”
必要时,及时求助
寻求帮助不是软弱,
就像发烧要吃药一样,
心理感冒也需要专业治疗。
你勇敢迈出的这一步,
可能就打破了孩子可能承受的“情绪遗传链”。
如果你出现这些信号,说明该求助了:
每次提到前任就浑身发抖;
控制不住地在孩子面前崩溃大哭;
发现孩子开始很小心翼翼看你脸色。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信号,说明他需要干预了:
已经过了尿床年龄却频繁尿床,突然特别黏人;
反复画全黑/全红的画,或总说"我是不是多余的”;
没有生理原因的腹痛、头痛,或睡眠问题持续两周以上。
记住这个救命号码:
全国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
中山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