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中山纪念图书馆与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之间联合举办的《无限江山笔底收-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史》展览在图书馆举办,本展览以图文的形式,回顾了1880年代初至1942年二战爆发期间新加坡华文报章的历史发展,让中山市民了解华侨人口为主的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的发展史,增进中山与新加坡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新闻印刷可追溯到唐朝, 而机械化的印刷技术要等到19世纪初才由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由于中国禁止传教士在境内发行宣教刊物,因此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首份中文报刊。1842年,随着中国签署《南京条约》并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传教士们也将南洋的印刷设备纷纷迁往香港。此后一段时期,南洋地区并无中文报刊发行,直至1881年《叻报》在新加坡创刊发行。1880年代末,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中文报业的中心,《叻报》及《星报》的发行范围也已跨越新加坡至整个区域。早期中文报是东南亚华人社群获取中国资讯的主要管道。除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多元的异地传阅华文报刊,也是华侨在异乡保有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在开展仪式上,该馆馆长吕梅介绍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在这个日子举办本次展出有特殊的意义。
此次展览共分千秋事业留报端、但开风气不为师、青史凭谁定是非、后生可畏更可爱、昭南沧桑话当年、传到于今语未陈六个部分,以图文的形式,回顾了1880年代初至1942年二战爆发期间新加坡华文报章的发展。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2/记者 孙俊军
◆编辑:沙玉兰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