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主办、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协办的《让德性在具身学习中生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与实践》新书首发式在朗晴小学朗言厅举行,250多名小学思政教师、教研专家及媒体工作者参加此次活动。
广东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黄志煊名师教研团队负责人黄志煊在首发式上分享新书创作初衷,他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需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成长。通过学生身体的参与、感官的体验以及情境的互动,将具身学习有效地融入课堂。黄志煊还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与在场教育工作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科研部部长冯继有指出,该书凝聚了黄志煊及其团队在教育事业深耕多年的教学智慧,为中山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开展具身学习教学就是一种坚持儿童立场的教学,将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最后,他衷心期望能够涌现更多小学道德与法治领域的特级教师,为中山市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注入更强大的团队力量。
冯继有、黄志煊还为火炬高新区、石岐街道、小榄镇、港口镇、阜沙镇等镇街多所小学教师代表赠送图书,希望以此推动中山市各区域教育资源和教学成果的共享。
问答
问:为什么您认为德性需要在具身学习中生长?
黄志煊:这是我多年来从教“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的一些思考。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老师还是不同程度地沿用了一些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较为理性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导致课程相对沉闷,难以动之以情,明之以理。在新一代心理学认知理论带来的启发下,我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颈部以上”的学习,而是要让身体参与其中,使孩子容易产生道德反思和情感共鸣,让孩子不仅要身临其境,还要心临其境。
问:您认为教育从业者应该怎么培养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黄志煊: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要让课程变得更有意思,孩子们就更愿意去学。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基,以生趣为依,以生成为旨,让课程从“有意思”变成“有意义”再变得有实效,这样孩子才会从“知道”变成“做到”,“心动”变成“行动”,学科核心素养才会落地、生根、开花。
问:您对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时有何建议?
黄志煊:首先,落实具身学习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师行为。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有民主氛围的课堂。最后,要领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过去的“三维目标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让孩子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动学习者,让教师从过去的学习牵引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查九星
